我国新能源产业应适时调整对海外市场的认识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面对美国和欧盟不断扩大的贸易壁垒,包括中国电动汽车在内的中国新能源产业该如何打破困局、如何重新定位,已经成了摆在产业面前的难题。
美国方面,一边指责中国新能源产业发放补贴,一边加大对自己国内相关产业的补贴力度。美国2022年出台的《通胀削减法》通过对美国新能源汽车提供高额税收减免和排除中国厂商的政策,本来就明显违反了世贸组织相关规则,现在更是找出各种说辞对中国产品和技术构筑小院高墙。
“产能过剩”是美国最近抛出的无端指责中国的新话术。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早在来华前就喊话中国,指责中国光伏等清洁能源产品产能过剩,用过低的价格挤压了美国本土光伏制造的生存空间。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则指责中国电动汽车等“过剩产能”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会破坏全球贸易体系。
而真正的产能过剩是指实际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但美欧对中国所谓“产能过剩”的指责却睁眼说瞎话。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这表明,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全球范围来看,优质产能不是过剩,反而是严重不足,而中国输出的正是优质产品。
这样的说辞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将要构筑新的关税壁垒的信号。4月8日,耶伦在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时表示,美国不排除对中国光伏等绿色能源产品出口采取措施,其中包括加征关税。
欧盟方面,在刚刚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所谓“反补贴”调查不久,4月10日,欧盟发布关于中国经济存在“严重扭曲”的报告,再次对中国政策、市场环境和经济制度进行了歪曲解读,为后续采取歧视性的反倾销做法制造借口。
欧盟所谓“反倾销”调查会是什么样子?根据其近2个月内利用依据《外国补贴条例》(FSR)对中国企业发起的3起调查案件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着肆意歪曲补贴定义、程序标准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完全是一种以公平竞争之名损害公平竞争环境的保护主义行为。在这方面,欧盟可谓上了发条一样紧锣密鼓,4月9日,又宣布依据FSR对中国在欧盟五国的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发起第4起调查,这些调查均针对中国新能源相关企业。
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业极限施压,目的是扶持本土相关产业。目前,美国制造业的发展明显不及预期。据美国光伏行业协会SEIA统计,美国的光伏装机量为32.4GW,预计2024年装机量将达到38GWdc,但2023年底美国本土组件制造总产能只有16.1GW,完全无法满足装机需求。他们对中国在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快速成长感到恐慌,出于霸权思维,企图以炒作“产能过剩”为名行遏制打压之实,阻止中国新能源产业升级发展。
被美国和欧盟指责“产能过剩”和“政府补贴”的中国产业,都是在世界上领先一步的新能源产业。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中国新能源产品物美价廉,却被诬蔑补贴资助使然,美国和欧盟使用不正当手段的用心昭然若揭。正如法国企业家阿诺·贝特朗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问题不是产能问题,而是竞争力。
明明美国和欧盟的消费者自己市场需要中国的优质产品,明明美国和欧盟的绿色转型离不开中国技术,但阻挡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了美欧的心魔。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反补贴调查,是在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提议的前提下开展的。
正如美国媒体彭博社所报道,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制造商与发达经济体同行相比效率更高,这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畅销世界的原因,也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效力的结果。美国一些政客不去反思本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滞后的真正原因,而是无端指责中国输出“过剩产能”,目的是逆全球化潮流、通过违背世贸准则的途径保护自身产业,这必将损害其消费者的利益,也将削弱其实现减碳目标的动力。
尽管耶伦访华期间多次强调,美国并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但根据以往美国一贯言而无信的做法,我国产业不能轻信美国的所谓承诺,一定要做好两手准备,不能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要对以往的发展规划进行相应适度的调整,要扭转以往过分倚重美欧市场的出海规划和路线。
美国政客对经济规律和消费需求根本不管不顾,这已经是根深蒂固,本性难移。未来很可能联合西方国家对中国相关产业实施制裁,甚至对我们关闭市场,我们不能不防。要立足于实现国内市场的大循环,要在出海方向上躲避和分散潜在的风险,加大向欧美以外的市场倾斜,大力开发新兴市场。
在向欧美出海方面,也要重新审视和评估以往企图通过本地化投资来化解贸易壁垒的苦衷。不少企业有“美国市场一定要进”的心态,要防止一厢情愿的血汗投资被巧取豪夺。同时也要避免暗度陈仓的迂回路线被掐断,许多厂商在出口欧美遇阻后采取了曲线道路,将工厂投资建设在类似墨西哥这样的第三国,以图最终进入美国市场。这样的风险同样很大,美国既然想堵截,怎么会因多个“中间人”就网开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