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胜电子冲刺港股:海外市场贡献七成收入来源,营收连年增长背后毛利率也是持续提升,但高额负债压力不容忽视
(来源:慧炬财经)

均胜电子闯关港股背后,是高额的负债压力!
作者 | 萧风
微信公众号 | huijufinance
当下,越来越多的大型A股公司纷纷计划赴港上市,而港交所近日提出将"A+H"发行人初始公众持股量门槛调至10%,或达30亿港元市值,在降低了门槛的同时,也将使得IPO机制更加具有灵活性。
慧炬财经注意到,截至8月10日,2025年以来已有10余家A股公司在港股上市,相信,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A+H"模式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均胜电子)正是赴港上市A+H大军中的一员。
值得关注的是,继2025年1月16日,均胜电子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后,8月7日其又更新了招股书,继续向港股闯关发起了冲击。
回溯来看,作为A股汽车零部件巨头,早在2024年12月6日,均胜电子董事会就审议通过了H股发行议案,计划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5%的H股(行使超额配售权前)。在次年2月21日,其港股IPO备案申请材料获中国证监会接收,随之3月2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公示》要求补充说明本次发行完成前后,公司股权质押情况是否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发生变化等三项事项。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04年的均胜电子主要从事汽车电子和汽车安全两大业务,不仅是中国第二大独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是全球第四大智能座舱域控系统提供商及第二大汽车被动安全产品供应商。截至2025年4月30日,均胜电子客户覆盖超100个全球汽车品牌,包括中国和全球十大整车厂。
招股书显示,均胜电子此番冲刺港股募资用途包括投资于新一代汽车智能解决方案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改善公司的生产制造能力,扩大公司的海外业务市场占有率等。
不得不承认的是,过去几年均胜电子在营收持续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高额的债务压力,虽然透过此次港股上市可以短期内缓解债务压力,但长期来看如何实现盈利能力进一步增长是其必须面对的客观问题,尤其是需要在债务偿还与研发投入之间找寻平衡。
海外市场贡献七成以上收入来源
营收增长背后毛利率持续提升
业绩方面, 按照目前均胜电子的经营态势,的确是有更强的实力去冲击港股上市的。

招股书显示,在2022至2024年,均胜电子营收保持了稳定增长,分别为497.93亿元、557.28亿元、558.6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03%、11.92%、0.24%,虽然最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92%,但去年营收增速放缓明显。
盈利能力方面,同期间,均胜电子实现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14亿元、10.03亿元、12.8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8.30%、219.21%、27.74%。
无疑,2023年是均胜电子业绩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年。
在2023年,均胜电子扣非净利润实现了10.03亿元,同比上年同期3.14亿元,增幅高达219.21%,营收也是实现了同比11.92%的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在2024年,均胜电子的业绩并不亮眼,实现营业收入558.64亿元,同比仅增长了0.24%,归母净利润则是下降了11.33%。
当时间进入2025年一季度,均胜电子实现营业收入145.76亿元同比增长了9.78%,而对应扣非净利润3.20亿元,同比也仅增长了2.79%。
最新招股书披露,在2025年前四个月,均胜电子实现营收197.08亿元,同比增长了9.55%,实现净利润4.91亿元,同比更是仅增长了1.45%。
细致看来,海外市场是均胜电子重要的收入来源,2022年至2025年前四个月,均胜电子境外销售占比分别为76.5%、76.2%、74.7%、74.9%。
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均胜电子毛利率的持续提升。
慧炬财经注意到,均胜电子的毛利率由2022年时的11.1%,经由2023年的14.5%,提升至2024年的16.2%,到了今年前四个月又走高至17.8%。
这其中汽车安全业务主营业务毛利率持续走高,由2022年时的8.5%,走高至2024年的14.8%和今年前四个月的15.9%,欧洲区和美洲区业绩持续改善。
而在毛利率走高背后,均胜电子还存在着高额的负债,风险不容忽视。
据均胜电子2025年一季报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短期借款58.34亿元,长期借款161.39亿元,合计219.73亿元。除了长短期借款,均胜电子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42.00亿元、租赁负债8.62亿元,而账面货币资金仅78.62亿元。
此外,截止2025年前四个月,均胜电子总负债高达468.02亿元,资产负债率也是高达69.8%,远高于2023年的66.4%和2024年的69.1%,这就使得其此次赴港上市就引发外界关于是否是为了募资还债的质疑。
除了上述情形外,均胜电子在研发上的表现不错,2022年至2025年前四个月,其研发费用分别为21.39亿元、25.41亿元、25.85亿元、11.08亿元,这为均胜电子在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保持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个不得不说的事实是,当下整个汽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均胜电子需要大量研发投入才能保持技术优势,资金基本面需求必然随之增长,虽然借助港股上市可以有效提供资金支持,但如何充分利用募投资金进行持续技术研发,是其必须要重视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