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达集团1.85亿收购算力资产,“不死鸟”加码智算谋变 |并购一线

查股网  2025-11-06 17:28  实达集团(600734)个股分析

在A股市场素有“不死鸟”之称的实达集团(600734.SH),其历时九个月的资产注入计划终于迎来实质性进展。2025年11月4日晚,实达集团公告拟以1.85亿元现金收购数产名商95%股权,这标志着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在破产重整时作出的资产注入承诺进入履约阶段。

此次收购不仅将标的公司成立仅一年半却实现快速增长的智算资产纳入囊中,更被视为实达集团全面押注AI算力基础设施的关键布局。

然而,面对货币资金仅2.2亿元、流动负债高达6.22亿元的资金困境,以及算力服务领域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这家历经37年沧桑的A股“元老级”企业,正在开启其转型路上又一次豪赌。

资产注入迎新进展

这场资产注入的渊源可追溯至2021年实达集团破产重整的关键节点。当时,作为重整投资方的福建省大数据集团承诺,将在重整完成后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

而最初的标的福建省星云大数据应用服务有限公司,却因业务协同性不足在2025年初被临时替换。2024年5月才成立的新公司福建数产名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产名商”),凭借其股东背景和业务契合度成功“替补上位”,并且收购方案从最初的仅收购51%股权,进一步提高至95%。

根据公告细节,本次交易采用现金收购方式,不涉及股份发行,对股权结构不产生稀释效应。标的公司95%股权作价1.85亿元,其中51%股权来自实达集团间接控股股东福建大数据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构成关联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标的公司成立初期的股权结构彰显了资源整合的精心设计:大数据集团持股51%确保国资主导,大名城持股44%注入地产资本,商汤科技持股5%则带来核心技术支撑。

尽管成立时间短暂,数产名商的财务数据却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411.03万元,净利润396.14万元;而截至2025年7月末,营业收入已飙升至5969.31万元,净利润608.55万元,七个月时间即完成去年全年150%的营收和154%的净利润。

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正是其2000P智算能力的快速商业化落地。评估报告显示,以2024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标的公司净资产评估价值1.94亿元,较账面价值增值5.78%。这一估值水平在当前算力资产并购市场中显得相对克制。

实达集团在公告中明确提示,交易尚需股东大会批准,且正式协议尚未签署,最终落地仍存变数。

“不死鸟”的算力突围

实达集团的发展轨迹堪称中国IT产业的活化石。自1988年成立,1996年成为A股首家IT上市公司,其业务跨度从电脑外设到房地产,从移动终端到大数据服务,几乎踏准了每个时代的产业风口。但这种频繁转型使得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流失,多次在退市的边缘徘徊。

2021年的破产重整成为重要转折点。在福建省国资委通过大数据集团入主后,实达集团虽然摘除了ST帽子,但经营质量并未根本改善。2024年6月撤销其他风险警示后,公司业绩波动依然剧烈。此次收购数产名商,既是兑现控股股东承诺的必要举措,更是管理层背水一战的战略选择。

笔者注意到,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亏损严重。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8757万元,同比扩大339.6%。2023年和2024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719万元和565万元,相当于一口气亏掉前两年净利润的两倍有余。

巨额的亏损迫使管理层必须寻找更具爆发力的增长点。数产名商所从事的智算中心业务,与实达现有AI算力基础设施布局高度契合,有望形成协同效应。

不过,算力服务赛道竞争持续加剧,为其未来发展带来一丝不确定性。数据显示,当前智能算力租赁行业正经历价格血战。2023年6月至2025年6月,主流AI服务器租赁价格普遍下降30%以上,其中8卡服务器A800租赁价格跌幅高达53%。面对持续涌入的竞争对手,数产名商虽拥有国资背景和商汤技术加持,但能否在同质化竞争中建立差异化优势,仍需长时间的观察。

此外,更严峻的还有资金链压力。截至2025年三季度,公司货币资金2.2亿元与流动负债6.22亿元已形成鲜明对比,1.85亿元收购款的支付将进一步消耗现金储备。若不能快速实现标的公司现金流造血功能,实达集团可能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

回顾实达集团37年发展史,犹如一部中国IT产业演变史。从终端设备到PC,从软件到网络,从房地产到移动终端,再到如今的AI算力,实达始终在追逐产业风口。

如今的实达集团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挑战。资金压力巨大、盈利能力薄弱、竞争环境激烈。算力业务虽前景可期,但能否帮助这家“不死鸟”公司真正实现蜕变,仍需市场检验。(文|公司观察,作者|周健,编辑|曹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