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IPO!拟募资40亿,山西焦化大佬这次能否叩开主板大门?
6月30日晚间,山西阳光焦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集团”)更新了其上交所主板IPO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再度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据了解,阳光集团早在2020年11月就开始接受上市辅导,2022年1月披露《招股书(申报告)》,排队上会逾三年。
今年3月,其因审查材料更新短暂中止,如今携最新财务数据与产业规划重返赛道,其背后是焦化行业在 “双碳” 背景下的转型突围之战。 而作为山西省人民政府碳基新材料产业链 “链主” 企业,阳光集团的上市之路更是颇具代表性。 此前阳光集团IPO进度缓慢,一是因为资本市场对传统能源化工行业并不算积极,二则是遇到了IPO收紧期。如今随着IPO回暖,致力于“循环经济+新材料”布局的阳光焦化此次能否叩开上交所主板大门?
01
阳光集团属于山西家喻户晓的老牌民企,尤其在其诞生地运城河津,堪称“一线明星”,甚至一度与“老乡”、前山西首富李兆会家族的海鑫钢铁集团相匹敌。 上世纪90年代,薛靛民“下海”并于1992年一手创办阳光集团,早期公司主业为原煤洗选、炼焦化工、自备发电、铁路发运、煤气外供等。 成立之后,阳光集团经历了不少波折,但在薛靛民的带领下,整体发展势头向上,很快成为山西明星企业兼纳税大户。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纳税额排行榜》中,2005年、2006年、2007年,阳光集团排名分别为第三、第二、第一。
随后,市场多次传来阳光集团要IPO的消息,吸引了诸多明星资本关注。 2007年,阳光集团引入一轮3.7亿元的私募股权融资,雅戈尔投资、正泰集团、上海弘晖投资9家公司参与。彼时,该举动被市场解读为“推动公司上市节奏”。
但随后的2008年金融危机和焦化行情低谷等因素影响,阳光集团决定放弃IPO,并于2009年筹划借壳ST金顶上市,但种种原因最终也未能成行。 2019年前后,阳光集团再次引入一轮资金。 或是因为上市事宜一直未有明确进度,投资人进进出出,截至目前,阳光集团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薛靛民、薛国飞父子,合计持有公司81.88%股份。
02
直到2020年11月,阳光集团在山西证监局做了IPO辅导备案登记,拉开IPO序幕。2022年伊始,阳光集团预披露《招股说明书(申报稿)》,A股IPO取得实质性进展,虽然至今未能顺利上市,但走到这一步已实属不易。
首先,近年来,受“双碳”目标等影响,资本市场对传统能源化工行业并不算积极,近年来几乎没有新增的化工行业企业IPO;其次是受监管政策影响,此前一年多时间证监会阶段性收紧IPO节奏。 阳光集团之所以能在同行中“出圈”,得益于其转型布局。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阳光集团早已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老焦化企业。 最新《招股书(审报稿)》显示,阳光集团是一家集原煤洗选、焦炭冶炼、煤焦油加工、精细化工等业务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型企业集团,为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理事单位和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炭黑分会理事单位。
截至目前,该公司以焦化产业为基础持续向下游产业链延伸,逐步形成了煤化工与精细化工两大业务板块,并打造了具有公司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其精细化工产品由煤焦油深加工而来,主要有炭黑、工业萘、改质沥青、咔唑、蒽醌、精萘、洗油、轻油、酚油等产品,其中不少属于我省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
阳光集团本次拟募资40亿元,全部投向369万吨/年捣固焦化项目、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及合成氨项目等,募资规模占2024年末总资产的21.7%,凸显其借助资本力量实现战略转型的明确目标。
阳光集团表示,公司上市是充分把握并紧紧抓住山西省高质量发展、产业变革和能源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不断做大做强煤化工与精细化工主业的重要举措。同时,以本次上市为契机,扩大公司品牌影响力,通过进一步做优做精主营业务并延伸产业链,提升行业影响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此外,通过上市引入更加市场化的治理体系,推进公司运行体制优化,为社会和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阳光焦化的上市进程是传统煤化工企业寻求资本赋能的缩影。在 “双碳” 目标下,焦化行业集中度提升与产能置换加速,具备技术优势与规模效应的企业将获得更多资源倾斜。此次更新招股书,不仅是公司对监管问询的回应,更是其向市场展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故事的关键节点。
随着IPO的回暖,阳光焦化能否在主板市场叩开大门,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资本梦想,更将为山西乃至全国焦化行业的转型提供样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