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万天价罚单落定!*ST新潮年报逾期牵出连环局:立案处罚、起诉审计机构,谁是下一个?
500万天价罚单落定!*ST新潮(维权)年报逾期牵出连环局:立案处罚、起诉审计机构,谁是下一个?
2025年9月12日,山东新潮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777,证券简称:*ST新潮)的一则公告,将“年报逾期披露”这一资本市场常见问题推向舆论焦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4年年报,收到山东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合计拟被罚500万元。而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场年报风波还牵扯出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的“反目”,一场围绕审计报告、审计费用的诉讼已悄然展开。
一、500万罚单拆解:公司罚300万,董监高“连带追责”
根据山东证监局查明的事实,*ST新潮的“年报逾期”并非临时意外,而是一场持续近3个月的违规过程:
1.预警先行却未整改:2025年4月28日,公司已披露《风险提示性公告》,明确因“部分财务信息需补充”,预计无法在4月30日(法定期限)内披露2024年年报;
2.正式逾期与停牌:4月30日,公司确认逾期,并公告股票自5月6日起停牌;
3.迟来的年报:直至7月4日,*ST新潮才姗姗来迟地披露2024年年报,距离法定期限已超60天。
山东证监局认定,该行为违反《证券法》第七十九条“信息披露义务人需按期报送报告”的规定,构成第一百九十七条所述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最终拟作出的处罚方案直击要害:
- 对上市公司本身: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300万元罚款;
- 对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斌:认定其未有效推进年报编制,作为直接负责主管人员,被警告并罚款120万元;
- 对时任董事兼财务总监Bing Zhou:同样因“未勤勉尽责”,被警告并罚款8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处罚延续了监管层对“董监高勤勉义务”的严格要求——即便公司以“财务信息需补充”为由解释逾期,核心责任人仍因“未有效组织推进”被追责,体现了“穿透式监管”下“权责对等”的原则。
二、年报逾期背后:审计机构的“无法表示意见”成导火索?
*ST新潮的年报逾期,还牵扯出其与年审机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下称“立信”)的矛盾。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2025年4月下发的《监管工作函》(上证公函【2025】0470号),立信早在年报逾期前就已向公司发送《沟通函》,明确两大关键信息:
1.审计工作已完成:立信称2024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及内部控制审计全部结束;
2.审计意见“双无法”:基于审计结果,立信拟对公司2024年度财务报表发表“无法表示意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同样发表“无法表示意见”。
“无法表示意见”意味着审计机构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无法判断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公允性,是审计意见中最为严重的类型之一。而*ST新潮在公告中提及的“财务信息需补充”,是否与立信的审计意见相关?目前双方尚未公开披露更多细节,但这场“审计分歧”已直接引发后续冲突——据公开信息,*ST新潮已正式起诉立信及两名注册会计师(CPA),要求判令立信重新出具审计报告,并返还已支付的审计费用。
一边是监管层对上市公司的500万处罚,一边是上市公司对审计机构的诉讼反击,这场年报风波已从“单一违规”演变为“多方角力”。
三、监管加码下,年报逾期的“代价”早已明确
*ST新潮并非个例。近年来,监管层对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力度持续升级,尤其是“年报逾期披露”这类直接影响投资者知情权的行为,早已划定清晰的“红线”:
- 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期报送报告的,最高可被处1000万元罚款;责任人最高可被处500万元罚款,且可能被采取市场禁入措施;
- 对上市公司而言,年报逾期不仅会触发停牌(如*ST新潮自5月6日起停牌),还可能影响股票简称(如被实施“*ST”或“ST”),甚至面临退市风险(若逾期超过2个月且仍未披露)。
此次*ST新潮的500万罚单,再次给所有上市公司敲响警钟:即便以“财务信息补充”“审计分歧”为由,也不能成为逾期披露的“借口”。提前预警、及时沟通、积极整改,才是应对年报编制难题的正确路径;而董监高更需牢记“勤勉尽责”义务,避免因“不作为”或“慢作为”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四、投资者关切:如何应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ST新潮的案例也提供了重要提示:
1.警惕“年报逾期”信号:若上市公司披露“无法按期披露年报”的预警,需密切关注其后续进展,审慎判断投资风险;
2.依法维权:若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遭受损失,可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通过诉讼等方式主张赔偿(根据《证券法》及最高法相关司法解释,投资者无需证明自身损失与违规行为的因果关系,维权门槛已大幅降低);
3.关注审计意见:审计报告是投资者判断公司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若审计意见为“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需高度警惕公司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或内控缺陷。
目前,*ST新潮对行政处罚的申辩期尚未结束,其与立信的诉讼也处于待审理阶段。这场年报风波的最终走向如何?500万罚单能否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审计机构与上市公司的“权责边界”又将如何厘清?我们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
(本文信息均来自*ST新潮公告、山东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监管函,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