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弓:三组数据,讲述我和地铁的三个故事

http://ddx.gubit.cn  2023-05-20 07:36  申通地铁(600834)公司分析

转自:郭长弓

“建闻”是TELL公众演讲会与上海申通地铁建设集团联手打造的演讲活动,意在展现30年来上海地铁的建设成就和地铁建设者的奋斗精神。以下是上海申通地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3号线项目管理分公司副总工程师郭长弓在活动中的演讲内容。


郭长弓 (图片由TELL公众演讲会提供)

以下和大家分享的3组数据,就是我和上海地铁的3个故事。

『11和1/24』

“11”是指我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在大学里一共待了11年。

我的论文研究方向之一是地铁的客流组织模型,涉及乘客的行为特征,难度非常大。因为要真实模拟地铁站内的情形,我权衡再三,采用了现场视频拍摄的方法,也就是手举着拍摄杆,在地铁车站的人流中连续拍摄一两个小时。

拍摄完成后,还要进行后期的数据提取。“1/24”就是指视频中一帧画面停留的时间是1/24秒。由于那时候只能通过一帧一帧的画面进行统计,所以把我搞得眼冒金星。

通过这段经历,我深刻体会到数据的宝贵,同时也明白了,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背后蕴含着许多人的艰辛付出。

『400和800』

“400”是2010年末上海地铁网络的运营公里数,它为上海世博会大客流的运营提供了保障。正是被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前景所吸引,我义不容辞地投职申通地铁公司,有幸亲身参与了上海轨道交通三期800公里地铁网络的建设。

入职后我被分配到18号线国权路站,负责建设管理工作。一到现场,几百页的合同、十多册的图纸、数以箱计的监测报表,都涌在我的面前。面对这么多的数据,我手忙脚乱,不知从哪里入手。幸好申通地铁公司有一个师徒传帮带的培养模式,“老法师”钱建平经理成了我的师父,为我这只迷茫的“职场菜鸟”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为了加速我的成长,师父放手让我独自负责18号线国权路站的土建施工,并制定了“2、1”和“2选1”的具体要求。“2、1”即1天至少巡视2次现场,1周必须开1次工程例会;“2选1”就是周末2天中选1天驻扎现场。通过这样的历练,我对土建施工慢慢熟悉起来。

其间,我领悟到工作中切不可“死读书”。有一次,我向师父汇报巡查情况时提到一幅地墙的充盈系数达到了1.18。师父问我:你比较过相邻地墙的充盈系数吗?我对此操作的必要性表示疑惑,因为按照规范,充盈系数不大于1.2即可。然而,通过复核显示,此幅墙的充盈系数均大于相邻地墙,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地墙产生了鼓包。幸好发现及时,避免了开挖阶段可能产生的风险。

事后,师父语重心长地教导我:切莫死板地读规范,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会比较,发现问题,现场管理最重要的是用心。


上海地铁建设现场 (新华社图)

『-28和21』

在18号线国权路站的施工现场,我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国内首例软土地层超长距离水平冻结加固开挖工程。“-28”是指冷冻盐水循环的温度为-28℃,而我则在地下打造的一个“超冰箱冷藏室”里待了整整21个月。

18号线新建地铁区间和已运营的10号线车站形成了“十”字相交关系,而既有车站共有3道地下墙拦住了盾构的前进道路。因为盾构机不能直接切削地下连续墙,所以,在盾构机推进之前,要清除掉前方的障碍物。我们要在地下约20米深处掘进40米,总开挖断面达1/4个篮球场,同时还要在既有车站的地墙上开同样面积的孔洞。

如果把上海的地下空间比喻为巨大的豆腐块,既有的10号线地铁站就像是被豆腐裹住的红酒杯,建设者需要在确保“红酒杯”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贴着“杯子”在“豆腐”中人工打出两个洞,并断开握柄。其施工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集团公司的支持下,我们对前期方案进行了反复论证,最终确定采用冻结暗挖工艺,即在施工前先将“豆腐”冻住,提高其强度,然后再进行人工开凿,以确保安全。该工程当时无先例可循。我怀着如履薄冰的心情,24小时奋战在工作岗位上。从地面到作业面有10层楼高的楼梯,我每天都要攀爬七八趟,在现场检查每一个角落,排除每一处安全隐患。虽然隧道内冷气森森,但我依然大汗淋漓。

通过参建各方的合力建设以及精细化管理,整个冻结暗挖工程历时21个月,终于顺利完成。其间,10号线车站运营正常。直至此时,我那根紧绷的神经才慢慢放松下来。

工作6年多,我已褪去了刚毕业时的青涩和懵懂,在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中不断成长。我深刻地领悟到,“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到卓越全球”,申通地铁公司的这句口号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一公里一公里建设出来的。

2021年底,上海地铁全网运营里程突破800公里大关,跃升至831公里,网络规模持续领跑全球。如今,新一轮的建设征程已经开启,我将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努力为上海的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