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颖慧:从东北小乡村走出来的上海地铁建设者

http://ddx.gubit.cn  2023-05-20 07:37  申通地铁(600834)公司分析

转自:范颖慧

“建闻”是TELL公众演讲会与上海申通地铁建设集团联手打造的演讲活动,意在展现30年来上海地铁的建设成就和地铁建设者的奋斗精神。以下是上海申通地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崇明线项目管理分公司机电部副经理范颖慧在活动中的演讲内容。


范颖慧 (图片由TELL公众演讲会提供)

『我和上海地铁的缘分』

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乡村,小时候我认识的公共交通工具只有马车。小学三年级时,我们举家搬迁到了镇上,那时候家里有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机缘巧合,有一天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叫《相约在春天》,它讲述的是第一代上海地铁建设者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软土层的上海滩上修建地铁1号线的感人故事。也算是命运的安排,我上大学时正好就读于上海铁道大学的信号专业,毕业之后很荣幸地成了一名上海地铁建设者。

作为信号专业的工程师,我参与了上海地铁1号线的大修项目。在专家评审的过程中,公司老领导、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原总裁朱沪生满含热泪地给我们讲述了建设地铁1号线的故事。

当时,莘庄还是一片荒野,建设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朱总很有远见地坚持一定要上8节编组的A型车。正是这种远见卓识,成就了今天上海地铁的不凡成就。30年过去了,上海地铁完成了从0到800公里的跨越。莘庄也成了我现在生活的地方。目前莘庄人口非常密集,高楼林立,是上海九大城市副中心之一。

2016年,我工作的阵地从维修保养变成了9号线的项目建设。当时,在徐家汇站,1号线换乘9号线要等3班车,行车间隔为3分钟,人流非常拥挤。因此,地铁必须实现提速增能。

其实,在建9号线之初,信号系统就富有远见地预留了90秒的行车追踪能力,为我们增能30列车创造了条件。当时,我负责车辆的信号调试工作。为了不影响地铁的运营,整个动车的信号调试都是在夜间进行的。经过两年的调试,列车于2018年10月18日完成了增能,有效缓解了沿线的客流压力。那一天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正好是我的生日,缘分就是这么奇妙。9号线还创造了一个“第一”——它是当时全国第一条运营间隔在2分钟以内的地铁线路。


上海地铁建设永远在路上 (新华社图)

『用一个晚上“变戏法”』

与此同时,我又参与了地铁5号线的向南延伸项目。

地铁5号线从闵行区延伸到了奉贤区,城市的边界随着地铁在不断扩展。这一次我们面临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在新线建设的同时,老线正好进入大修阶段。5号线是全国第一条边运营边改造边建设的地铁项目。

当时最大的难点是如何不影响既有线路的运营。为此,所有的改造工程,包括站台的扩编,从4节编组变成6节编组,到整个机电板块车辆信号、屏蔽门供电的改造等等,全部在夜间进行。每天,当上海人民都进入甜蜜的梦乡时,我们地铁的工程建设者就开始工作了。就这样,经过1000个夜晚的不懈努力,所有的改造项目基本完成。

但是,突然又面临一个新的难题——老线改造没有试运行阶段,怎样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像变戏法一样,对新老系统进行无缝割接、平稳过渡呢?

集团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集合了多方力量,制定了周密的运营演练方案。我们从4列车、8列车到最后全实景的二十几列车上线,用了十几个夜晚进行演练,终于在2018年10月20日这一天完成了无缝过渡。第二天一早,6节编组的紫色列车行驶在高架车站上,像一道紫色旋风,成了闵行区一道新的亮丽风景线。

现在,我的工作阵地又转移到了崇明线。崇明作为世界级的生态岛,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无疑是它永恒的主题,我想这也是轨道交通建设机电板块的一个发展方向。

有时候我乘坐地铁去上班,会看到很多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拥入上海,就像看到当年的我一样。我想,正是因为有了四通八达的地铁,才使得年轻人有了更加便捷的交通工具,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才使得他们在上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建设地铁,就是建设一座城。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