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投行执业质量监管警示!海通证券被通报 今年至今撤回9个IPO项目
《科创板日报》6月16日讯(记者 陈美)上交所对IPO保荐环节持续采取“高压”监管政策。
近日,上交所发布了《关于对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予以监管警示的决定》(下称《决定》)。该《决定》对海通证券在科创板IPO项目保荐工作中因职责履行不到位,而予以监管警示。
上交所要求海通证券引以为戒,采取切实措施进行整改,对照相关问题进行内部追责,并自收到该决定书之日起20个交易日内,向上交所提交经保荐业务负责人、质控负责人、内核负责人签字,加盖公司公章的书面整改报告。
这是上交所投行执业质量现场督导首例监管警示,这一监管警示,也显示出上交所对投行保荐环节的要求提高了力度与决心。
首例投行执业质量监管警示 海通证券被点名
根据《监管警示决定》显示,海通证券被上交所认定“职责履行不到位”,相关事项共涉及三个IPO项目,在审核动态上三家企业均在早前主动撤回申请,终止上市推进。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海通证券被通报的三个问题”IPO项目,涉及河南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惠强新材)、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明峰医疗)与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治臻股份)。
惠强新材是在审核问询时被发现存在相关的违规情形,明峰医疗与治臻股份均是2022年上交所执业质量现场督导时,发现并被查实出了问题。
这些问题中,惠强新材存在未按照问询问题要求进行回复,漏答相关子公司转让给实控人原因,以及海通证券对惠强新材一些重点问询未予以充分解释说明等问题。
明峰医疗和治臻股份则出现海通证券对明峰医疗收入确认、存货、采购成本核查不到位,资金流水核查不充分;对臻股份采购成本、研发费用核查不到位的问题。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IPO文件质量问题是投行保荐业务中的老问题,多家券商都出现过相关情况。“有的是项目时间紧,要抢排队;有的是项目组经验不足导致;有的根本是项目组责任心不够。”
在王骥跃看来,保荐机构“三道防线”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道防线,即项目质量。“如果材料文本都没有将发行人情况说清楚,那么二、三道防线质量也将打折。”
一位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的券商人士表示,由于海通证券规模较大,承揽的投行项目也较多,被上交所现场抽查的概率更大。“一些中小券商,一年也就1、2个项目被现场抽查。此次上交所发布首例‘监管警示’,是IPO全面注册制下以信披为核心的市场自律监管。”
“这是上交所对IPO中间环节里各个从业主体监管要求的加强,只有要求严格了,上市公司的质量才能提升,才有利于全面注册制下资本市场的更好发展。”上述券商人士称。
2023年至今主动撤回9个IPO项目
作为大型券商,海通证券投行业务一直名列前茅。
星矿数据显示,2022年投行净收入排名中,中信证券拔得头筹,净收入86.54亿元;其次是中金公司,取得70.06亿元收入;中信建投第三,净收入为59.27亿元。之后是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分别获得43.11亿元和41.79亿元的净收入。
虽然2022年海通证券投行净收入排名前五,但从增长率来看,海通证券增长势头不如前四大券商。
数据显示,2022年,海通证券投行净收入41.79亿元,相比2021年的49.25亿元,下滑15.16%。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下滑幅度是2022年排名前十的投行净收入券商中,下滑最厉害的一家。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投行业务前十排名中,除海通证券外,中金公司、华泰联合证券、国信证券、国金证券四家净收入也同比下滑,但下滑率都未超过10%,分别为0.43%、7.36%、8.26%和5.97%。
对此,海通证券在2022年年报中表示,-15.16%的投行净收入下滑,主要是证券承销业务收入减少。
《科创板日报》记者在海通证券2022年年报中看到,过去一年,海通证券完成 IPO项目30单,包括北交所,市场排名第三;科创板IPO项目17单,融资311亿元,挂牌数量、融资金额均位居市场第二;由于优化长三角布局,区域内共挂牌IPO项目19单,融资金额超278亿元,位居市场第一。
但排名靠前的同时,海通证券主动撤回数量也不少。2022年,海通证券首发保荐数量为117单,位居行业第三,主动撤回达15单,占比12%;今年74个首发保荐项目中,9单主动撤回,占比依然是12%。
对此,上述接受记者采访的券商人士表示,首例监管警示的出炉,可以起到提高警惕、加强把关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