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巨亏135亿元 海通证券“出海”受挫?

查股网  2024-04-07 09:54  海通证券(600837)个股分析

  来源:华博商业评论

  2023年券商业绩普遍遭遇了下滑,其中海通证券的业绩剧烈波动格外引人注意。

  据财报披露,2023年海通证券实现营业收入229.53亿元,同比下降11.5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08亿元,同比下降84.5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71亿元,同比下降95.40%。

  在已披露财报的券商中,海通证券净利润降幅居首,而这已是海通证券业绩连续两年出现下滑。在2021年营收净利润分别创下432.05亿元和128.27亿元的历史高位后,海通证券业绩旋转直下,2022年营收同比下滑39.94%至259.48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48.97%至65.45亿元,而2023年的营收仅约2021年的一半多,归母净利润则不及2021年的十分之一。

  造成业绩如此剧烈下滑的主要原因竟是海通证券曾经引以为傲的国际业务板块。海通证券在此前业绩预告中解释称,报告期内,受市场波动和欧美央行大幅加息影响,公司境外金融资产估值下降幅度较大,境外利息支出大幅增长;公司部分业务收入同比减少;因上年比较基数较小,公司信用资产减值拨备同比增加。

  01

  国际业务连续两年暴亏

  2023年,海通证券各大业务板块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作为核心板块财富管理业务全年实现营收83.15亿元,同比下滑12.03%;投资银行业务实现营收36.31亿元,同比减幅14.80%;资产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6.49亿元,同比减幅14.16%;而交易及机构业务营业收入为-29.24亿元,利润亏损53.63亿元。

  交易及机构业务主要向全球机构投资者提供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股票销售交易、大宗经纪、股票借贷、全球主要市场的股票研究,也就是所谓的国际业务板块,主要由香港海通国际负责。显然,该板块巨亏拖累了海通证券2023年的业绩表现。

  实际上,2023年前三季度海通证券均实现了盈利,分别实现了归母净利润24.34亿元、13.96亿元、5.32亿元,而第四季度则暴亏了33.53亿元,主要原因是第四季度海通证券对海通国际进行了私有化,而此时的海通国际已经连续两年出现巨额亏损。

  据财报披露,2023年,海通国际控股实现收入-15.75亿港元,净利润为-81.56亿港元,2022年,海通国际控股实现收入30.41亿港元,净利润为-53.40亿港元,两年累计亏损134.96亿港元。

  海通证券是国内券商出海的“领头羊”,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立足亚太、辐射欧美”的全球化战略。在此背景下,海通国际控股于2007年成立,开始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2010年和2014年,海通证券先后收购了香港大福证券和恒信租赁集团,2015年海通证券完成了对葡萄牙圣灵投资银行的收购,并更名为海通银行。

  通过收购,海通证券获得了包括欧美、巴西在内的多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业务牌照。目前,海通证券以组建了海通国际证券、海通恒信及海通银行三大业务平台,境外业务覆盖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

  在2020年之前,海通证券国际业务发展迅猛,实力甚至碾压国内券商老大中信证券,在香港中资券商排名中常年稳居稳居前列。2020年,海通国际以83.3亿港元营收位列中资券商第一,而当年中信证券国际业务收入仅50亿元出头。

  然而2021年后,券商经营环境发生巨变,受港股单边下行及高收益地产美元债违约潮影响,海通国际业绩连续暴跌。2021年,海通国际业绩开始下滑,营业收入以及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36.95%以及84.44%;到2022年不仅延续了下滑趋势,而净利润巨亏。

  业绩暴亏之下,海通国际港股股价跌入谷底,在2023年10月启动私有化停牌时股价报0.71港元/股,总市值仅剩60亿元左右,海通国际的私有化已于2024年1月11日完成。

  02

  国际业务急需重整

  国际业务板块巨亏背后,海通证券将其归咎于国际环境和市场波动。然而从内因来看,海通证券前期野蛮扩张,忽视内控合规等因素也是重要原因。

  在近两年地产“暴雷潮”中,海通证券连续踩雷房地产债,包括中国恒大、华夏幸福、花样年、禹洲集团、正荣地产、佳兆业集团等问题地产股,海通证券踩了个遍。

  而作为头部券商,海通证券竟然从未进入过证监会的“白名单”,投行业务执业质量评级也维持在“B”级。

  证券公司“白名单制度”是证监会于2021年5月建立的。目的是落实分类监管要求,压实证券公司内控合规主体责任,提升监管有效性,首批有29家券商入围。

  入选“白名单”的券商能享受到诸多政策倾斜,比如对纳入“白名单”的券商,取消发行永续次级债和为境外子公司发债提供担保承诺、为境外子公司增资或提供融资的监管意见书要求等等。

  截至2023年6月,证监会已公布过8批次“白名单”,而海通证券无一次上榜。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海通证券在内控合规、风险控制方面的不足。业内人士认为,海通证券要扭转当前局面,需从强化合规、风控能力、优化战略布局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整改与战略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事实上,在私有化之前,海通证券早就开始对海通国际进行重整。2023年4月,海通国际副主席、行政总裁林涌曾表示,海通证券派出团队检视业务,以进行改组,暂缓国际化扩张步伐,海通证券希望以此推动国际业务恢复,把子公司业务建成“一个海通”战略协作体系。

  随后海通国际原副主席李建国、执行董事潘慕尧退任董事,原海通证券证券金融部总经理宋世浩调任至海通国际的联席行政总裁和执行董事,与林涌共同肩负职责和决策。但面对急剧恶化的国际业务,海通证券能否扭转乾坤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