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药企Q3预扫描:普遍高成本运行 中西药分化明显
见习记者 任飞 深圳报道
进入9月,中报披露结束的医药类上市公司陆续开始公布三季报业绩预告,据Wind统计,在已经披露的82家企业中,盈利增加的企业有67家,占比约为82%。其余的是业绩预减、续亏、略减企业,合计有15家,占比为18%。
尽管有逾八成企业盈利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取消药品加成及推行两票制的陆续落地,医药企业的经营开始“换挡”,日渐告别层层加价的过去式,进入降价、提质的“新常态”,绝大多数企业穿越在行业的“阵痛期”之中。
不过,这也使得药企二级市场上的估值进一步回归,在整个医药工业发展向好的背景下,机构人士表示,目前仍是静待医药估值切换的时机,左侧投资“窗口期”尚存。
中西药业绩分化明显
Wind数据显示,截止到9月6日,已披露三季报业绩预告的企业中,丽珠集团(000513.SZ)业绩增速最快,期内预计将实现净利润42.29亿到42.70亿之间,同比增长率为587.86%到594.55%。此外,净利润增速预计在100%以上的还有葵花药业(002737.SZ)预增100%到130%、紫鑫药业(002118.SZ)预增112.66%到139.24%、千山药机(300216)预增127.76%到140.57%。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业绩“尖兵”之中,往往也是主营业务为中药生产的企业。按2016年报数据,丽珠集团有27.78%的主营构成是中药制剂,占比最大;葵花药业的中成药占比竟高达76.76%。
这与此前中报披露时的情形十分相似,目前仍然延续了中药类企业领衔医药公司业绩增长的势头。9月5日,沪上某券商医药研究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比西药(化药)高仿的行业乱象,特色中药在配方和技术上占有优势,能够筑起利润的“护城河”。
诚如该人士分析,自西药(化药)在上半年出现业绩分化之后,三季度的成绩单也十分平淡,且在业绩增速靠后的企业中也陆续出现主营西药(化药)的企业。
据Wind统计,在目前业绩预减、续亏、略减的15家企业中,有8家主营业务与化药研发有关。以誉衡药业(002437.SZ)为例,中报净利润下降45%之后,三季度再次公布业绩预减,期内营收约2.57亿到3.71亿元,净利润下降35%到55%。9月6日,公司证券事业部代表回应记者称,主要是心脑血管药物的市场竞争激烈所致。“市面上的产品并不止我们一家,而且地方招标的价格偏低,也会挤压我们的利润空间。”
事实上,与誉衡药业情况类似的企业不在少数,自国家取消药品加成及推行两票制以来,围绕“让患者低价享受特效药”的思路,从药企到代理再到医院,降价已经成为趋势,而这也确实令其中一些药企深处行业变化的“阵痛”之中。
药企普遍高成本运行
谈起药企的“阵痛期”,最直观的反映就是“钱难赚”。对比曾经从药企到分销商再到医院最后到患者层层加价的过去式,前述各项新规的推进也使企业加入到了降价的行列,再加上部分药品需进行一致性评价测试,如今的药企,特别是以西药(化药)为主的企业日渐走入高成本运行的“新常态”。
记者了解到,这部分成本的增加主要源自三个方面,一是为了拓展市场而实行的竞标“杀价”,另一个是与医院的“二次议价”妥协以价换量,三是部分仿制药进行“一致性评价”测试的费用投入。
以双成药业(002693.SZ)为例,尽管期内业绩的同比增速高达95%,但由于公司多肽类的主营产品无法顺利进驻部分省份,今年以来的亏损在三季度累计达到800万到1000万元。公司董秘9月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省份在招标时的报价太低,我们不得不折价受让。
拓展市场前期竞标难,而已占先机的企业也正在为医院的“二次议价”犯愁。誉衡药业证券事业部代表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的医院经常会因为药品加成的取消而面临经营上的压力,“多次与我们‘再次议价’希望把价格压得更低。”
前述沪上券商医药研究员告诉记者,所谓的“二次议价”和招标降价是一脉相承的,监管也较为鼓励。“但从药企经营的角度来看,利润确实被摊薄不少。”
在外部销售普遍打低价牌的同时,多数企业也正在开展内部药品的“一致性评价”检测。据前述券商研究员介绍,目前要求的是2007年10月前批准上市的国家基药目录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需要做,一共289个品种。这意味着,企业要么承担费用为仿制药的药效背书,要么放弃相关药品的市场流通。
海思科(002653.SZ)证券事业部代表向记者表示,公司共有61款仿制药品,目前已对两种药品加大了投入。“未来盈利能否覆盖至少需要等两到三年的时间。”数据显示,尽管海思科期内盈利1.56亿到2.49亿元,但盈利增速已同比下降20%到50%。
与海思科类似的,还有很多开展“一致性评价”检测的药企也出现了业绩下滑的情形。前述券商医药研究员表示,这虽然不能构成业绩下滑的理由,但从投入成本平均600万到800万的费用,“如果企业手上的仿制药太多,其整体盈利势必负重前行,一些收入不足以覆盖成本的药品或将被淘汰。”
基金仍看好估值切换机遇
尽管从医药企业面临的盈利掣肘来看,压力确实不小,但不可否认的是,医药板块整体还是盈利向好的大背景,且随着今年以来该板块在二级市场上的持续走低,主力资金似乎已经开始布局左侧机遇。
来自好买基金网的数据,从8月初开始,公募基金已经对医药行业连续第五周加仓,截至9月2日,医药(中信)行业配置仓位为4.54%,此前四周的仓位数据分别为4.52%、4.03%、3.59%和3.31%。
9月5日,深圳某公募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尽管目前周期股和金融股的上涨对于医药板块的资金配置也带来“跷跷板”效应,但他认为,当下医药工业的增速仍在加快,叠加估值的进一步下降,对于部分增长确定,估值合理的品种而言,在接下来的估值切换行情中值得期待。
来自工信部的数据,2017年上半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314.40亿元,同比增长12.39%,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25个百分点;另据西南证券统计,2017年的医药行业动态估值约为30倍、18年估值约26倍。
该经理表示,部分“新利益品种”或存在投资机遇。他指出,部分拥有进入医保名单、药效明确且单价较高药品的公司优势明显。“目前的药品销售议价风险很大,只有在销量和质量上具有保障,企业后期盈利的持续性才会更好,股价的业绩支撑才能更有保障。”(编辑:杨颖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