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均经济增速超20% 上海临港迎来更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
新华社上海8月21日电题:年均经济增速超20% 上海临港迎来更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
新华社记者杨有宗
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央交给上海新的三项重大任务之一。今年8月,临港新片区设立满4周年。4年来,临港新片区加快集聚前沿产业,积极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现代化新城建设不断跃升。
近日,上海市发布《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集全市之力发展临港新片区,谋划推进更大力度自主改革,开展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东海之滨,一个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崛起。
(小标题)前沿产业加快构建“新生态”
近日,临港新片区举行重点产业项目开工仪式。新开工的12个项目总投资达到288亿元,涵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产业领域。其中的长电科技项目覆盖传感器、存储芯片、功率器件等领域,可为全球用户提供车载半导体的产品封测服务。
“长电科技是上海打造车规级芯片集聚地的骨干项目之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陆瑜说,“项目落地能有效缓解新能源汽车‘缺芯’问题,让产业生态更加健全。”
最新数据显示,临港新能源汽车行业年产值已超过2300亿元。走进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伴随着翻飞的机械臂,平均不到40秒就能下线一台整车,这里也成为特斯拉全球效率最高的工厂之一。
得益于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不断完善的产业生态,4年来临港新片区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2%,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9.9%。
“要让完善的产业生态成为临港吸引企业的最大特色。”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陈金山表示,下一步临港将重点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融合发展,狠抓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元器件发展,进一步丰富完善产业生态。
(小标题)制度型开放勇闯“深水区”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支持试点地区开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
除尘、外观修复、深度清洁……在临港新片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上海璞擎电子公司生产车间内,经过一系列操作,一批来自境外的旧电脑完成绿色再制造,贴上“再制造产品”标签,不久后就会运回进口地。
“绿色再制造的电脑售价仅为新机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璞擎电子总经理王文熹说,绿色再制造一方面可以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也能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价格实惠的电子产品。
开展新型业务,既要放得开,更要管得住。如今,临港新片区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更加完善,借助数字化手段,对入境货物实行精准监管。
以璞擎电子的绿色再制造业务为例,每台旧电脑每个配件的序列号都可以在平台查询到,这种“颗粒度”极小的监管方式,确保产品“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开放始终是临港新片区最重大的使命之一。记者从21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4年来,临港新片区累计形成典型制度创新案例102个,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48个。
围绕“更大力度先行先试、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程度促进发展”推动制度创新开放,未来临港新片区还将在数据跨境流动、跨境离岸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率先开展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为我国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提供新片区的实践经验。
(小标题)现代化新城建设跑出“加速度”
尽管天气炎热,但连接上海市中心城区和临港新片区的S3公路建设现场仍然繁忙,该工程有望8月底基本建成,9月份具备通车条件。
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王晓杰表示,随着综合交通规划体系落地落实,未来临港新片区主城区15分钟可达浦东机场,60分钟可达虹桥机场,90分钟可达长三角毗邻城市。
交通、居住、教育等条件不断完善,也吸引更多人才来到临港新片区就业生活。“临港新片区是年轻的城,更是年轻人的城。”陈金山表示,“要把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年轻人钟爱的现代化新城。”
近年来,临港新片区全面实施“人才筑巢工程”,加强人才购房、租房等服务保障,推动一批高水平学校落地开办。4年来,临港新片区累计引进人才约5.8万人,年均增长128.5%。
设立4周年,既是临港新片区成长的关键节点,更是新的发展起点。若干意见包含29项任务举措,提出要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集上海全市之力发展临港新片区。
“新一轮支持政策聚焦特殊、经济、功能三个关键词。”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说,未来将给予临港新片区更大力度的资源要素供给与改革自主权,助力临港更好成为上海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