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建“科创驿站”,如何把孵化器做成专业咨询公司?
转自:上观新闻
和其他新城、开发区一样,上海临港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向以招商为主。从特斯拉,甚至更早的上汽、三一开始,跨国企业、头部企业就是拉动临港发展的主力军。
但事情正在起变化。不久前的一场公开活动上,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宣布,临港正从以招商为主,走向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临港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我相信这是唯一的、没有选择的道路。”
外界创新范式激烈演变的当下,投资驱动、技术模仿无法长期支撑高质量发展。为此,临港新片区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指向,明确提出要打造“创业者之城”,通过成立科创母基金、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密集行动,千方百计为创业者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吸引各类创业人才和资源集聚。
这其中,全新推出的“科创驿站”,被临港新片区视作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和传统的孵化器、苗圃比,科创驿站有哪些特色和优势?它能构建中小微企业所需要的创新生态吗?科创驿站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值得在其他区域推广?
临港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临港科创中心正参与筹建新一批科创驿站。在总经理屈林看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建设好创新驿站,真正助力临港乃至上海打造“创业者之城”。
服务模式超出一般孵化器
今年3月,芯片设计公司聪链集团在纳斯达克上市。该企业目前总市值达近5亿美元,还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IC设计领域颇有名气。
五年前,聪链第一次来到临港时,只是一个几人组成的小团队。初创团队手握技术,但当时芯片流片成本高,市场局面尚未打开,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局。关键时刻,临港科创中心看到了聪链的潜力,组织专人跟踪服务,整合企业技术特点和团队优势,对接政府,为其申请到一笔可观的研发产业专项,帮企业缓过了这口气。
临港科创中心还提供资质申请前期辅导、申报政策解读与跟踪等全流程专项服务,帮聪链申请到多项科技企业资质;为员工解决住宿、落户等重要需求,让聪链把核心团队留在了临港。
在临港,聪链度过了最难熬的技术攻坚期,随着市场份额扩张、技术人才储备完整,最终发展壮大,成为行业“独角兽”。
“对聪链的服务模式,其实超出了一般孵化器的范畴——不仅提供租金低廉的物业空间、不只被动地回应企业提出的零散需求,而是像‘全科医生’一样主动为初创企业全面‘体检’,整合各方面创新要素,提供一站式服务。”屈林说,“‘科创驿站’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临港新片区为什么需要科创驿站?
在与临港的创业者交流时,不少人向记者表示,从前的临港,除了房租便宜,其实并不适合创业,主要因为创新要素不够完备。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的创始人说,大型企业自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必要时也更容易得到政府点对点的“照顾”;但对小微企业来说,遇上一次法律纠纷,或是资金链出问题,无法就近便捷地找到法律、金融服务,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随着临港新片区成立,各项创新要素逐渐趋于完备。临港管委会高科处处长陆瑜表示,临港现在有力度最大的行业精准支持政策和大量的人才配套政策,有专门投早、投小的科创基金,有各类新引进的法律服务平台,特别适合年轻人创新创业。
但有了这些软硬件还不够。深耕孵化工作多年,屈林发现,初创企业对创新生态的依赖程度,比想象中高很多。
“很多科创企业起步时,就是两三个‘技术宅’,带着新‘点子’就入场了。他们很懂技术,但对其他开公司必需的知识往往一窍不通。”屈林说,“譬如,创业者可能知道政府对某个行业有一些支持,但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搞清楚自己能申请哪些政策,有些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政策。”
因此,屈林认为,科创驿站要起到超越传统孵化器的效果,不仅要集纳创新要素,更关键的,是要能站在创业团队的位置,主动地、全面地了解企业,“不仅要满足企业提出的需求,还要能告诉企业他们需要什么。”
临港科创中心此前引进了一家车规级电源管理类芯片企业。作为芯片设计企业,初创团队研发的产品需要试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后,才能有效检验各项技术指标是否成熟。按正常流程,该企业要自行寻找代工厂试生产,但国内符合条件的工厂生产排期基本都排到了两三年后。
“创始人是几位海归博士,他们一开始打算按部就班地等排期。”屈林告诉记者,按当下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的速度,两年后技术大概率过时,企业甚至可能撑不到那一天。临港科创中心的负责团队深度掌握该企业的情况,主动提出建议:通过临港科创中心的资源对接一家本地的大型代工厂,在现有生产排期中小批量、分批次地插入试生产订单。
试生产结果证明了产品的可靠性。该企业在其后两年间成功完成两轮融资,多款芯片已完成流片,意向订单丰富,估值上升到了2亿元;其设计的芯片,成本和性能与进口产品持平,帮助国内汽车企业实现了国产替代。
从某种角度看,这样的服务已经与专业咨询公司无异。事实上,在硅谷,许多成功的孵化器正是这么做的:孵化出Uber等8家独角兽公司的Rocket Space,有一支专门为企业创新做咨询服务方案的全职团队。Y Combinator面向创业者开展一对一咨询会议甚至编程培训课,被知名科技杂志《连线》誉为“初创公司的新兵训练营”。
聚焦细分赛道开启良性循环
这正是临港新片区希望科创驿站能实现的功能。陆瑜表示,临港还推出了科创驿站管理办法,鼓励引导培养专业的服务团队,在专业的孵化器中,提供专业的孵化服务。在此基础上,临港才能“长”出一批科技企业。
要做出足够的专业度,意味着科创驿站要聚焦细分赛道,要“小而精”不能“大而杂”。临港新片区揭牌的首批5家科创驿站,分别主攻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海洋工程等领域。临港科创中心筹建的科创驿站,也以此为建设理念——产业赛道“两聚”(聚焦汽车电子芯片等前沿产业和跨境、离岸项目引进孵化),要素功能“两全”(技术、人才、资本、数据全要素导入,政策、服务、产业生态全功能服务)。
服务范围足够聚焦,也能更好形成集聚效应。成功的创业企业,往往比大企业更有号召力。创业团队都知道,大企业“学不来”,小企业的成功,更具可复制性。
聪链等的成功经历,已经吸引了一批集成电路“朋友圈”里的初创企业。目前,临港科创中心集聚了40多家集成电路研发设计、设备类公司,企业产业规模从几亿元到几千万元不等,年产值合计达40亿元。
这还更容易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Y Combinator,依靠孵化器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在互联网行业广泛的人脉,每个入驻的创业者都会获得在别处难以接触到的优质资源;而这些创业公司成功后,又反过来成为孵化器的资源。这个巨大且不断增长的关系网络,是Y Combinator成功的秘诀之一。
屈林希望,临港科创驿站也能逐步构建这样的关系网络,开启同样的良性循环。
如何可持续经营?
不过,现有的以及筹备中的科创驿站,或多或少都是国资背景。近年来,民营资本在孵化器中的参与度似乎越来越低。
“除了收房租,似乎没有太多盈利手段。”一位从业者无奈地说,“所以越来越多的孵化器做到最后就成了房东、二房东,无力提供额外的孵化、服务功能。”
这并非国内独有的现象。根据最新市场消息,美国瞩目孵化器、共享办公企业WeWork,因“自身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问题”,已濒临破产,市值较最高点已蒸发超99.9%。
国资背景的孵化器如何维系经营?从更宏观的维度看,只要培育出产业发展“核爆点”,不仅能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更有望把握变革性科技、占领价值链高地。如此,前期的投入自然可以忽略不计。而这套逻辑,对民营资本并不适用。企业科技进步获益的主要是企业本身和国家相关产业发展,对民营的孵化器来说难以转化为实打实的盈利。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正考虑通过政策补贴等形式鼓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科创驿站建设。“如果能设法进一步激发民营资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建设科创驿站,一定能为市场注入更多活力。”屈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