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伊利棒棒军” 挑奶到家门
“‘棒棒军’来了,‘棒棒军’来了,牛奶又能续上啦!”
2月22日,大年十三,重庆黔江春寒料峭。寒风中,两人踏上黔江体育馆后公交站台通往鸿苑小区的108级台阶。一人挑着扁担,一人背着背篓,分两拨将总重量270斤的30提伊利牛奶送往鸿苑小区。虽然当地当天在全国性的寒潮中经历了“倒春寒”,但两人仍热得流汗,大口呼出的气结成了一团小小的白雾。
见到他们,居民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来得多了,大家都知道他们是伊利公司送牛奶上门的业务员。
当年,方言喜剧《山城棒棒军》风靡全国之时,黔江的大街小巷也有不少“棒棒军”服务当地居民。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棒棒军”渐行渐远,伊利挑奶业务员唤醒了居民们的记忆,亲切地称呼他们为“伊利棒棒军”。
“中国峡谷城”里,走来“伊利棒棒军”
黔江是“中国峡谷城”,以“峡谷在城中,城在峡谷上”的特色而闻名遐迩。但是,在这座风景如画的城市里,仍然有部分老旧小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尚未通车。
2015年,当年25岁的谢金云成为伊利集团派驻黔江的业务代表。他在走访市场时发现,一些老旧小区外出务工人员很多,留守居住的多是老人和儿童,对牛奶等健康食品需求很大,搬运却很不方便,提着牛奶爬坡上坎,很是辛劳。
“能不能送牛奶上门?能不能让消费者别那么辛苦?”谢金云立即找到经销商沟通铺货,对方却说,那地方车进不去,业务人员送牛奶就得爬台阶,费时又费力,“这是蚀本的生意,有这时间,做啥都能赚得更多。”
对方伸出三根手指,连声说出3个“不”:不赚钱、不划算、不值得。
谢金云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消费者是衣食父母,只要他们有需求,就该全力以赴去满足,不该算力气账。“如果亲友需要牛奶,我们肯定会送到家门的,对不对?”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要求我们要实现全面价值领先,第一条就是消费者价值领先。”他说,“我们爬坡上坎送牛奶,就是实实在在去实现消费者价值领先。”
就这样,“中国峡谷城”里,悄然冒出一群“伊利棒棒军”。谢金云带领的10人团队,通过电话、微信接收到小区居民的订单后,每隔几天,就会为鸿苑小区、马石角天桥居民楼、新华中学家属楼等车辆不能直达的6个小区和楼房送一次牛奶。
练就挑担技巧,走台阶如履平地
万事开头难。谢金云开始带头配送时,很快就发现,手提肩扛确实带不了几提产品,于是,他从仓库取来转运箱,产品装得多了,但抬着装满产品的转运箱爬台阶却困难重重。而且,转运箱太大,搬运过程中容易遮挡视线,有好几次他险些在台阶上踩空。
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不甘心,更没想过放弃。有一次,他在送货途中看到当地老乡带着扁担、背篓外出采购,顿时眼前一亮。“对呀,这种条件下,最原始的工具兴许才是最管用的选择。”他立即找当地人借来了扁担和背篓,兴冲冲地开始尝试。
然而,不试不知道,这扁担看起来简单,挑起来却很难:挑着沉甸甸的担子站起来还勉强可以,但踏上台阶一迈腿,两头的货品就会摇晃颤动,近百斤重量透过又硬又窄的扁担压在肩膀上,弄不好就一个踉跄。竹条编成的背篓背起来也不轻松,有时稍不留神,竹签还可能扎到皮肉,简直就是现实版的“负荆请罪”。
但倔强的谢金云硬是不服输,他虚心向老乡请教挑担的技巧,先从少量产品担起,逐渐掌握了挑担的受力部位和行走技巧,再逐步增加负重。
就这样,谢金云反复尝试,熟练地掌握了挑扁担的技巧,挑着牛奶走台阶也如履平地,团队成员也都成了挑扁担、背背篓的高手。
他配送的次数越多,和当地消费者接触得越多,对自己的坚持就愈发笃定。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不仅把产品送到家中,还经常主动帮忙捎一些米面粮油等日用品。
数十万步,走通消费者服务“最后一公里”
居住在鸿苑小区3楼的张奶奶,退休后带着孙子生活。
“大家都说喝牛奶身体好,所以,我特别想让孙子喝牛奶,希望他以后能长得高高的、壮壮的,但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没啥力气,把牛奶提回家来,很遭罪。”她说,“自从‘伊利棒棒军’来了,不仅牛奶给送到家,有时还帮忙把米、油挑上来,他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真是太感谢了。”
“伊利不仅产品好,人品更是要得!”她感慨道。
“伊利棒棒军”运送的牛奶,在谢金云团队业务量中的占比简直微不足道,其利润远不足以支付按市场价折算的力资,不折不扣是“费时间又费体力的亏钱买卖”。但为了消费者能方便地喝到牛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持。这个团队平均每年用背篓和扁担为消费者挑送数万提产品,走过的步数以十万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台阶。
这意味着什么?
这相当于,为了这笔“亏钱的买卖”,他们会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平均1年挑100斤牛奶爬5次泰山。
如果去掉平路,只算他们迈过的台阶,这相当于,他们平均每星期挑100斤牛奶爬70多层楼;或者相当于,每一年,他们会爬完8次深山农民刘国江为了方便妻子徐朝清下山而在50年时间里徒手凿出的6000多级“爱情天梯”。
“我们累吗?当然累,特别是夏天,顶着大太阳挑着牛奶爬台阶,很‘酸爽’,但我们不想停下来。”谢金云说:“以消费者为中心,时时刻刻把消费者放在心里,不应该只是贴在墙上的口号,更应该化为我们日常的行动。”
常年在消费市场的最末端打拼,让他有很多感悟。他发现,有时,商家觉得“生意不好做”,有制约消费的“堵点”“卡点”,其背后,可能有消费者的“痛点”“难点”,只要用心去查找,有针对性地打通服务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我们送奶,就是发现,不是不想喝牛奶,而是搬运不便。”
“我会一直坚持为消费者排忧解难。”谢金云说,“我们会努力做到‘产品让人安心,服务让人暖心’。”
上游新闻 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