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50万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保供能力创新高

查股网  2024-05-29 19:22  中国海油(600938)个股分析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近450万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保供能力创新高

一期项目建成后LNG年处理能力将达600万吨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白宇

  海风拂面,波光粼粼。海岸上,数个液化天然气储罐整齐排列,蜿蜒的管线将储罐与港口相连;海岸边,一座专用码头延伸入海,五座卸料臂整装待发。

  5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港工业园区的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这里是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及互联互通重点规划项目,5月26日,来自澳大利亚的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热那亚气”号在这里顺利完成6.7万吨LNG卸载作业,至此,盐城“绿能港”已累计接卸大型LNG运输船达68艘,LNG接卸总量近450万吨,达到448.27万吨,为长江三角洲区域能源保供和清洁能源转型添足“底气”。

一期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将成国内规模最大LNG储备基地

  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套好白手套……经过一番装备,记者乘上了通往液化天然气储罐顶部工作台的直梯。

  “这储罐高度和国家体育馆‘鸟巢’接近,如果步行攀爬,平均也要十五分钟。”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副总经理杨培向记者介绍。

  行至顶端,凭栏眺望,远处的黄海海面,呈现了青黄相间的状态;近景则满眼全是蓝白色调为主的“气墩墩”。

  据了解,包括记者攀爬的3号储罐在内,盐城“绿能港”一期项目规划建设的“气墩墩”足有10个,总投资为130亿元,包括4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和6座全球最大的27万立方米储罐,总罐容达250万立方米。

  “目前4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已于2022年9月投产运行,其余627万立方米储罐及配套设施正在有序推进,预计将于年内全部投产。”杨培介绍称。

  正如外表的“膀大腰圆”,“气墩墩”凭借腹中的LNG,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底气”。

  江苏是全国用气大省之一,2023年全省天然气消费量达334.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8%,约占全国的8.5%。盐城“绿能港”积极扛起能源保供重任。

  “一期项目整体建成投产后,盐城‘绿能港’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届时LNG年处理能力可达600万吨,相当于气态天然气85亿立方米,可供江苏全省民生用气约28个月,可减排二氧化碳3764万吨,减排氮氧化物66.8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8000万棵。”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总经理邓青表示。

  据悉,自4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投产以来,盐城“绿能港”已累计接卸近450万吨进口LNG。据测算,450万吨LNG相当于64亿立方米天然气,按照0.5立方米/天用气需求计算,这些天然气可满足35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气需求,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2900万吨,相当于植树6000万棵,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我们通过槽车和管道两种外输方式,将进口LNG源源不断供应至苏、豫、皖、鲁等省份,并多次完成迎峰保供任务,有效发挥了地区能源保供‘稳定器’‘压舱石’作用。”邓青介绍说。

自主设计建造国产化率达98.3%

  “气墩墩”不仅有着“大肚量”,更有着科技“含金量”

  目前盐城“绿能港”的全部储罐均为自主设计建造,采用中国海油超大型LNG储罐核心技术,项目国产化率达98.3%,为国内超大型LNG储罐集约化、规模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近年来,中国海油持续突破关键技术壁垒和核心能力瓶颈,推动LNG接收站工艺技术、信息系统、装置设备等迭代升级,突破国内首个22万立方米LNG储罐和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LNG储罐建造技术难题。”邓青表示。

  其中,27万立方米全容储罐为全球首次建设,中国海油自主开发复杂物理场耦合减隔震技术体系,采用5G及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化评估系统,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结构状态参数远程实时监测,预警建造安全隐患,规避安全风险,是国内首次在LNG储罐建造领域采用该技术。

  在众多科技创新加持下,盐城“绿能港”不仅具有LNG接收、储存、外输功能,还配套了冷能利用、燃气发电、燃气制氢等多功能于一体,成为综合性绿色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和重要枢纽。

  “为提高双碳背景下液化天然气能源的综合利用,我们积极构建了‘天然气+’新格局,延伸了液化天然气产业链长度,构建了多元能源供应体系。”邓青介绍称。

  远期,盐城“绿能港”规划了多座自主设计的27万立方米储罐及配套工程,不断推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转型,促进区域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地方经济活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未来我们将打造千万吨级的液化天然气储运基地,并且有信心成为全球最大的LNG储运基地,在保障国内天然气稳定供应的同时,不断推动国家能源结构优化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邓青表示。

  责任编辑:张栋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