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招商证券邓永辉保荐欺骗中国人 10 多年的洋老头慕思股份成功后年薪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IPO寒潮投行人纷纷跳船:原招商证券邓永辉保荐欺骗中国人 10 多年的洋老头慕思股份成功后年薪 250万左右加 100 万股股票成功上岸
2024年,中国A股市场IPO节奏骤然放缓,仅100家企业在沪深北交易所成功上市,较2023年的313家锐减约三分之二,募资总额从上一年的3565.4亿元暴跌81%至673.53亿元。自2023年8月证监会宣布阶段性收紧IPO及再融资政策以来,437家企业终止或撤回上市申请,创下注册制以来新高。
这一IPO“寒冬”对投行从业者构成重创。奖金与IPO项目挂钩的投行人面临断崖式降薪,部分机构甚至启动裁员。随着首批90后投行人步入35岁,职业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投行人的新航向
在行业低谷中,投行人纷纷谋求“上岸”,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董秘)、证券事务代表(证代)、财务总监及投融资岗位成为热门选择。据统计,过去一年,至少32名投行人跳槽至实体企业,其中:
23人出任上市公司董秘,9人为90后,最年轻者为爱普股份(603020.SH)新任董秘秦汉清(1994年8月生)。8人履新财务总监或财务负责人。7人兼任副总经理或执行总经理。
邓永辉年薪 250万左右加 100 万股股票
看了一下媒体的统计,里面好几个保荐人保荐的公司当时我们还研究过,有些公司如果是现在肯定是上不了的,比如原招商证券邓永辉的慕斯股份,那个羊老头欺骗了中国人这么多年。而公司上市之后,去看看数据就知道,已经变脸了。但邓永辉倒是跳船上岸了。
部分投行人选择回归律师事务所,但投资机构职位稀缺,跳槽至私募股权或风险投资的案例减少。董秘岗位尤为抢手,竞争白热化,甚至波及证代岗位。一位前投行人向媒体透露,当行业红利消退,董秘成为少数能“上岸”的机会,但供过于求导致岗位争夺异常激烈。
从IPO保荐人到董秘:熟悉的跳板
引人注目的是,23名转任董秘的投行人中,13人曾参与新雇主当年的IPO项目,其中3人为保荐代表人(保代)。这表明投行人与上市公司在IPO合作中建立的信任为其转型铺平道路。典型案例包括:
灿瑞科技(688061.SH):35岁的任梦飞于2024年12月担任董秘,此前他曾是灿瑞科技2022年科创板IPO的项目协办人,拥有中信证券和兴业证券的投行背景。泰嘉股份(002843.SZ):新任董秘谭杰伦从平安证券跳槽,曾是泰嘉股份2017年IPO及2023年定增的保代,长期负责持续督导工作,获总裁及董事长提名。**慕思股份(001323.SZ)和尚太科技(001301.SZ)**的董秘邓永辉、李龙侠同样为当年IPO保代。
为何钟情董秘?
投行人青睐董秘岗位的原因在于:
专业契合:投行人在IPO中积累了资本运作、合规披露及监管沟通经验,与董秘职责高度重合。人脉优势:与上市公司长期合作建立的信任为其跳槽提供便利。职业稳定:相比投行的高压与不确定性,董秘岗位收入可观且稳定性更高。监管宽松:资深投行人士指出,保代转任董秘较为常见,监管对此并无明确限制,但若上市后立即跳槽,可能因独立性问题引发关注。
现象背后的信号
投行人涌向董秘岗位,既是IPO寒冬下从业者自救的体现,也反映了资本市场与实体企业间的人才流动趋势。投行人的专业能力和资源优势使其成为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理想人选。然而,短期内集中跳槽可能引发监管对潜在利益输送的审视。此外,董秘岗位的稀缺性和高竞争度提醒投行人需更全面规划职业路径。
数据资料来源:时代周报,作者:谢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