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武重庆钢铁为国家交通强国“站城一体化”试点工程提供关键支撑
中国经济报导:6 月 27 日,我国西部地区最大高铁枢纽重庆东站正式投用,中国宝武重庆钢铁为该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供货超 3 万吨钢材,为这一国家交通强国 “站城一体化” 试点工程的顺利建成提供了关键支撑。
核心工程概况与重庆钢铁的贡献
重庆东站位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片区,总建筑面积约 123 万平方米,站场规模达 15 台 29 线,是全国在建最大的 “四网融合” 综合交通枢纽。
其设计以 “山水千里、黄桷参天” 为理念,融入重庆地域文化元素,例如世界首例超高超大多曲面树型柱(最高 41 米)、13 万米 “管帘” 式双曲天花吊顶等,对建筑钢材的强度、韧性和加工精度提出极高要求。
重庆钢铁自 2022 年 5 月起参与项目建设,累计供应钢材超 3 万吨,其中 30% 为 12 米定尺螺纹钢等新产品。
针对车站立体空间设计需求,重庆钢铁优化产品结构,提供 28-40 毫米大规格钢筋(占比超 50%),满足复杂结构对高强度、抗疲劳性能的要求。
其 “三峰” 品牌钢材通过严格的 “7 序 14 检” 全生命周期检测体系,探伤合格率达 98.04%,确保长期运行可靠性。
技术创新与制造突破
产品研发与工艺优化
重庆钢铁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开发了 Q355GJC、Q420GJC 系列高性能建筑结构钢,以及 Q345qD、Q370qE 桥梁钢等产品,其抗拉强度、耐腐蚀性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供货过程中,重庆钢铁采用 “锻焊联合” 工艺,通过三维检测模拟、焊机群控系统等数字化手段,将数控程序从 38 万条精简至 27 万条,车序效率提升 21%,镗序效率提升 27%。
供应链协同与快速响应
为确保项目进度,重庆钢铁成立专项服务团队,优化物流方案,实现从工厂到工地的 “门到门” 运输,较传统分段运输节省数亿元建设成本。
在达万高速抢险等类似项目中,重庆钢铁曾将交货周期从 25 天压缩至 10 天,展现了强大的应急保障能力。
战略意义与社会价值
区域交通网络升级
重庆东站是重庆 “米” 字型高铁网的核心节点,接入渝厦、渝万、渝贵等 7 条高铁线路,投用后将实现重庆 1 小时通达成都、贵阳,3 小时抵达长沙、武汉,6 小时连接北上广深,大幅提升西部与中东部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
其年客流量预计突破 1 亿人次,日均到发超 50 万人,有效缓解重庆北站、西站等既有枢纽的压力。
经济与产业带动效应
重庆东站配套规划 50 平方公里高铁新城,预计到 2035 年形成 50 万人口、千亿级经济规模,重点发展高铁物流、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推动南部区域经济崛起。
同时,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的开通,结束了渝东南地区无高铁的历史,助力武陵山区乡村振兴。
绿色与智能技术应用
重庆东站采用光伏一体化、雨水回收系统、智能群控空调等绿色技术,年节约用电 38 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98 吨。
其智能化系统集成 100 余项应用成果,通过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客流监测、能源管控的精准化,为旅客提供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
行业影响与品牌提升
重庆钢铁的供货成果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西南地区高端建筑钢材市场的领先地位。
通过参与国家级重大工程,“三峰” 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行业认可度显著提升,带动上下游百余家企业技术升级,形成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这一项目不仅是重庆钢铁在极限制造领域的又一次突破,更标志着我国高铁装备产业链从 “技术输入” 向 “标准输出” 的跨越。
正如项目方评价:“重庆钢铁的高效响应和优质产品,为重庆东站的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重庆东站的投用,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里程碑,更是中国高端制造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重庆钢铁以 3 万吨钢材为 “筋骨”,与各方共同打造了这座连接西部与世界的 “国家名片”,为 “双碳” 目标实现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