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董事长任职仅18个月 ,南京银行就成为包邮区的新“零售之王”
2024年2月6日,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批复(苏金复〔2024〕37号),核准时年只有48岁的谢宁担任公司董事、董事长任职资格。
令人瞩目的是,任职资格获批仅18个月,谢宁掌舵下的南京银行便一举夺得包邮区主要上市银行个人贷款规模与利息收入增幅的“双料冠军”,成为区域新晋“零售之王”。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上半年,在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行业净利润增速普遍放缓的背景下,南京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仍达8.84%,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据同花顺大模型评估,南京银行财务综合评价从谢宁接任时的第19位提升至第14位,盈利能力评分更是从行业第22位跃升至第2位,进步显著。
“零售之王”易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宁波银行都是包邮区毋庸置疑的“零售之王”,其个人贷款的规模、增速和利息收益增速,均是长三角城商行、农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天花板”。
但是,今年上半年南京银行的异军突起,打破了这一局面。南京银行的强势崛起打破了这一格局。该行个人贷款利息收入同比增长6.96%,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贷款规模较上年末增长3.67%,达3319.49亿元。
而同期,宁波银行的个人贷款收入不仅由2024年的152.75亿元,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40.43亿元;贷款余额也由上年末的5577.35亿元,降至5353.1亿元。
在长三角,类似宁波银行这样,个人贷款规模和利息收入双降的城商行不在少数。比如,上海银行的个人贷款余额就由2024年年末的4139.25亿元,降至2025年6月末的3895.36亿元;利息收入则由2024年上半年的103.62亿元,跌至82.13亿元。
再如杭州银行的2025年6月末的个人贷款余额较2024年年末下降了2.12%,利息收入由62.66亿元,下降至55.86亿元。
即使是同在江苏的苏州银行,6月末的个人贷款余额也较年初下降了2.52%;利息收入下降更是接近20%。
只有江苏银行的个人贷款规模仍然保持正增长,但利息收入却与2024年同期相比,有微弱下滑。即使长三角银行中净利润增速处于前列的浦发银行,利息收入也呈现了下降趋势。
在此背景下,南京银行的个人贷款利息收入依旧保持着较高增速,令人赞叹。
风险、收益、规模相匹配
半年报显示,南京银行精准发展经营贷款业务,开展优质市场和特色商圈的集群营销,形成 “1 个标准化产品+N 种专案授信”的业务发展模式,持续提升小微信贷客群服务水平;重点发展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业务,积极响应国家提振消费政策,重点覆盖家装、家电、汽车等消费领域,助力市场消费提振与居民消费升级; 上线“统一入口、一码多申”便捷通道,满足客户便捷化、场景化信贷需求。
这些举措让南京银行收获颇丰。半年报显示,高收益率的个人贷款业务如信用卡、消费类贷款等均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信用卡的收入增长幅度达到28.49%,而同期宁波银行等银行包括信用卡和消费贷款在内的消费贷款总规模是下降的。
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南京银行的风险管控安全防线。
半年报显示,南京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总体仅为1.43%,而同期宁波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86%,苏州银行是1.8%,虽然上述个人贷款不良率要高于杭州银行、苏州银行的同期数据,但与该行2023年年末的1.5%相比,仍有明显进步。
半年报披露,宁波银行实施“控新降旧”风险管理策略,强化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风险管控,优化资产质量。
控新方面,强化风险前置管理,严控客户业务准入,主动运用减费让利等纾困措施化解早期风险,并加强贷后监测,完善主动排查、预警核查和分级处置机制,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降旧方面,推进催收精细化管理,积极运用不良资产批转和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保障零售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6月末,个人贷款不良率较一季度末下降了3BP。
进一步分析发现,南京银行的风控策略并非单纯强调“收紧”,而是巧妙地将收益率与不良率进行匹配。对于高不良率且收益率偏低的贷款,银行会采取“收紧”措施;而对于收益率较高、不良率也相对较高的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实际上仍会适度扩大规模。
DS基于2023年年报、2024年半年报以及行业公开报告(如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中的典型值进行整理,旨在展示这四类贷款在年化收益率和不良率上的显著差异及其排序。
根据这一比较,优先发展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业务,是进取型银行常规的操作。当然,这要求银行具备极强的风险定价和管控能力。
盈利能力:从行业第22位上升至行业第2
这一排序,也暗示了谢宁任职前后,南京银行的风格转化。
在谢宁任职前,南京银行稳健有余,但扩张和成长能力相对较弱。
同花顺大模型在2024年一季度评价南京银行的资产质量很高,评分高达4.4分,在所有42家银行中名列第6,但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均只是尚可。成长能力的排名是23名,盈利能力是 22名。
而在今年半年报发布后,同花顺大模型对南京银行的盈利能力评价是行业第二,综合盈利能力优秀;成长能力行业排名第6,综合成长能力出众。
尽管资产质量排名从之前的第6名下降至第12名,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比2024年一季度的0.83%高出0.01个百分点,维持在0.84%。这一不良贷款率的轻微上升并未影响其综合资产质量,该行依旧保持在行业头部位置。
“破局而立,向险而行,终成非凡之功。”这正是南京银行在谢宁带领下,以精准风控与战略扩张双轮驱动的生动写照。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变得更加审慎,在发力高收益业务的同时,通过更精细化的风控模型来平衡风险与收益。南京银行上半年的业绩,正为更多的银行提供可仿照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