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隆基绿能李振国:光伏行业至暗时刻已过,2025年是BC产能爬坡之年

查股网  2024-12-27 11:15  隆基绿能(601012)个股分析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闫晓寒

去年5月,光伏巨头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公开表达自己对光伏行业产能供需错配的担忧,他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内,我国一半以上的光伏行业制造商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这样略显悲观的论调在当时一派热火朝天的氛围中似乎显得不合时宜。有业内人士反驳李振国,部分企业继续大举扩张产能,是因为客户的需要。在2023年供需失衡初现端倪之时,一些行业头部企业并未停下融资扩产的脚步。

2023年,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在内的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价格都出现大幅下跌。这种境况一直持续到今年,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披露的数据,2024年前10个月,国内多晶硅价格下滑超35%,硅片价格下滑超45%,电池片、组件价格下滑均超25%。众多光伏企业在今年深陷亏损泥潭。

12月18日,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李振国表示,虽然自己此前就预料到行业的供需失衡,但今年光伏产业情况之惨烈仍令他始料未及。“价格出现崩塌,完全降到成本之下。”他说。

与此前光伏产业经历的两次供需错配危机不同——此前在国内外政策调整的影响下,光伏行业需求被迅速收紧,导致供应相对溢出。而此次供应问题的背景是,行业需求仍在快速增长,供应以更高的速度增长。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曾在去年5月感叹,光伏行业用18年建成了约380GW(吉瓦)的产能,而最近18个月就新建设了超过380GW的产能。

光伏产业供应快速增长背后的逻辑是,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趋势之下,光伏作为少有的、有确定性的长期赛道,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包括资本市场、地方政府都愿意为之提供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玩家积极扩产、新玩家快速入局。

“‘大干快上’是造成如今局面的主要原因。一个是资本市场非理性的支持,另外光伏本身作为朝阳行业,各地政府也积极支持。多种因素推动了光伏产业产能的急剧扩张。”李振国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行业危急时刻,产业链上下游开始采取前所未有的协同自救行动。10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关于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的闭门会议,商讨关于反“内卷式”竞争、反低于成本倾销等内容的行业自律公约。12月,在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多家光伏企业签订自愿控产的自律公约。

李振国认为,现在光伏行业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从业者已经意识到低价竞争只会令行业陷入更加悲惨的境地,所以大家都变得更加理性。但行业自律的效果还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

在光伏电池技术由P型向N型转向的浪潮中,市场将TOPCon技术路线作为扩产N型电池的主流,而隆基绿能是极少数力推BC(背接触)路线的龙头。2023年9月,隆基绿能宣布将BC电池作为公司主要技术路线,认为未来5-6年BC电池将会是晶硅电池的主流,当年隆基绿能推出第一代HPBC产品。

但有关BC与TOPCon的技术路线之争也未曾停止。相比其它技术路线,BC电池转换效率更高、更美观,但生产成本也较高。隆基绿能在今年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表示,未来两年内,BC和TOPCon组件成本有望处在相近水平。根据目前隆基的成本水平,BC产品的毛利能做到比一般TOPCon产品高10%。

隆基绿能的技术迭代正在加快,其在半年报中预计2026年底国内电池基地计划全部切换为BC产能。

李振国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隆基绿能的BC产品在2025年产能开始爬坡,按照规划2025年年底HPBC 2.0会形成约50GW的产能。“BC产品真正发挥作用会在2026年,越往后展现的效果会越强。”

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 图源:受访者

2024年光伏行业调整比预期更惨烈

时代周报:你如何评价2024年光伏行业的整体表现?

李振国:2024年光伏行业与以往大不相同,行业出现了供需错配,而且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前几次行业波动是价格下行之后,市场迅速放量,行业很快调整过来。但此次波动如果不在供给端采取措施,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平衡。

去年年中我在公开场合讲到过,行业可能很快出现产能供需错配的局面。但一方面可能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没想到会这么惨烈,最后价格出现崩塌,完全降到成本线之下,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时代周报:你认为出现这个局面是什么原因?

李振国:我认为是行业里“大干快上”导致的,一个是资本市场非理性的支持,我们之前也提到过,两三年时间里参与者太多了,上市公司达到上百家,经营主体这么多,大家都想发展,都想分一杯羹。

第二个是光伏行业本身是朝阳行业,大家很看好行业的未来,各地也积极支持等等,是多重因素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

时代周报:行业波动中是否还有机会?

李振国:其实并非完全没有机会。不同环节有不同的技术迭代,迭代程度也不一样。有些环节技术相对成熟,基本上没有大的迭代,这种环节产能出清难度就很大。

但有一些环节还有一些技术替代的机会,存在较大的技术台阶的变化。特别是在光伏行业最主要的电池片环节,未来还有我们认为的确定性的台阶要上,这个环节初期会容易一些。在这种情况之下,行业内的人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产供销失衡的局面仍然十分严重。

时代周报:过去一年,你的工作状态如何?面对上述严峻的挑战,是否会焦虑?

李振国: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们还是在坚韧地面对这种困难,积极在研发上发力。今年隆基在几个技术路线上打破了电池转换效率世界记录,但2024年也是我成就感偏弱的一年,内心经历了痛苦和纠结的过程。

时代周报:现在光伏行业的价格战压力有没有变小?行业的至暗时刻过去了吗?

李振国:我认为已经过去了。行业内的从业者大多没有经历过这种行业波动,最开始的本能反应是自己跑快一点,把别人甩到后面,但后来发现并不奏效,因为价格是在成本下运行,跑得越快失血越快,并不是谁跑得更快就能让别人出局。

最近一两个月,从业人员意识到通过低价竞争无法逼迫竞争对手退出,最后只能让行业陷入更加悲惨的境地,所以大家已经变得更为理性。行业的主管部门也逐步意识到,如果继续无序竞争,这样一个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会逐步丧失研发和创新能力,会实质伤害到行业的发展前景。

所以行业协会也在发挥作用,大家也愿意坐在一起探讨。但行业自律的效果还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

BC产品将在2026年真正展露效果

时代周报:很多年前市场主流是多晶硅的时候,隆基在行业内率先押注单晶硅;之后TOPCon成为主流技术路线,你又投身大家并不看好的BC技术路线。在做不同于市场主流判断的时候,你的依据是什么?

李振国:我们在进行未来技术路线或者疑难问题判断的时候,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个是第一性原则,我们一定要看这件事的本质;第二个是立足未来,要看三五年甚至十年后行业会有什么变化。BC技术是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得出的结论。

BC技术是一种结构性的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只在单面进行金属化。正面完全没有遮挡,背面效率还可以更高。所有的技术路线,包括TOPCon只要做成BC后,就会带来很好的收益。这是我们看到的本质。

既然我们认为这个技术路线是好的,企业要做到行业领先、形成竞争力,就需要用更低成本解决这个难题。

时代周报:隆基的BC产品现在进展如何?

李振国:BC技术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我们布局了很多研发攻关项目,去年年底一些关键的攻关点基本已经解决,今年完善度已经很高,所以今年我们开始规模化推BC二代。当然中间还会有一些需要攻关的内容,未来BC的竞争力会很强。

今年BC二代的产量还很小。2025年产能开始爬坡,展现出一定效果,明年年底按照规划会形成50GW的二代产能。明年我们二代产品出货计划应该在20GW-30GW的水平。BC真正发挥作用会在2026年,越往后展现的效果会越强。

时代周报:现在BC的发展是否超过你当时的预期?

李振国:我认为比我预期要好一些。我们已经把BC组件量产功率做到670W,而且下一步还会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我们最近也听到TOPCon阵营提出功率提升的一些规划,我相信他们有一些是独到的技术,但也有一些是常规组件端的变化。

在BC电池上同样可以进行类似的变化,甚至延展性更强一些。比如我们可以把缝隙变得更小、切更小的片减少电流损失,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时代周报:你刚才提到公司在BC技术上有攻关点,此前公司也曾说“隆基的三九天已经过去了,下半年会更好”,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BC的拐点已经到了?

李振国:此前隆基有相当一部分PERC(光伏产业上一代主流技术)的产能,今年年初PERC的产品还有一部分订单。此外,我们还有一些遗留的PERC库存,价格的下降带来了比较高额的减值,所以那时候的状态不如现在。

如今隆基的PERC产能正在升级,库存也已经降得较低。明年隆基可能也会面临经营上的挑战,但我们正在往前走,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调整过来。

时代周报:你认为BC是否接近终极路线?

李振国:在单结晶硅电池方面,我们认为它就是单结晶硅电池的终极路线。但双结叠层的技术能否工程化,今天还不能够完全确认。虽然我们自己也拿到了34.6%效率的世界纪录,

但它本身还是在实验室拿到的,我们还在往前推进。将来双结叠层的技术能否低成本、工业化生产,还存在不确定性。

未来企业将更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时代周报:对于隆基来说,BC大概还有多少降本空间?

李振国:降本空间是有的,但有多少在今天很难量化。因为过去很多年,大家所作的预测都错了。过去大家对降本、功率提升的预测都偏保守,但实际的结果会比原来要好一些。

行业无论从市场发展的速度还是技术进步的速度,都是超预期的。这也是这个行业如此有吸引力,有众多力量冲进来的原因。

时代周报:之前隆基公开呼吁过“发展BC技术,尊重知识产权”。未来知识产权专利是否会成为行业发展的门槛?

李振国:我认为会。以这次行业波动为例,如果我们对技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十分严格和得力,产能就不会扩得这么快。头部企业或专注研发的企业在进行技术突破时,耗费了大量资源和时间,但过去多年这种成果十分快速地就被扩散。

此前行业发展的速度大于产能发展的速度,即便企业有些专利被人使用,大家也不太在意。但今天产能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别人用自己的技术攻打自己的市场,大家的维权意识和压力也会加强。

此外,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系上也在强化,未来在这方面保护力度会越来越强。当然,企业也要有意识主动建立技术护城河,这样光伏产业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时代周报:之前你说过,氢能会成为隆基在光伏以外的第二增长曲线,现在这个产业发展态势如何?

李振国:氢能的发展速度确实并不如两三年前预期得那么快,热度也没有那么高。三年前,我们认为2025年左右就会爆发,现在我们认为可能会推迟到2029年左右。

但这并不会影响它的长期逻辑,从长远来看,我们还是坚定地认为,如果碳中和的目标不改变,绿氢就必须参与到未来的能源体系中。

全球社会能耗中,未来有约三分之一的非电应用场景,比如能源化工领域、钢铁冶炼、水泥产业、远距离运输、北方地区的冬季取暖等,无法直接用电取代,就必须引进高能量密度的二次能源介质,绿电制成绿氢就不可或缺,这是它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