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建议优化机场选址、加大中西部地区机场建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王真真)3月2日,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准备的5份提案中,有两份主题方向关于机场建设,分别为《关于优化机场选址和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大中西部地区机场建设的建议》。
机场“两远”问题根源多在于机场“超需定位”
在优化机场选址和建设的相关提案中,王煜表示,机场的“两远”问题一直影响着旅客的出行体验。一是机场越建越远,离市区五六十公里也不在少数,旅客往往需要提前3个小时以上出门;二是机场的登机点远,部分机场由于候机楼较大,旅客步行很久才能到达登机点。民航运输难以发挥效率作用。
王煜指出,造成机场“两远”问题的根源,大多在于机场“超需定位”。不少地方政府把机场作为形象工程,不顾本地的区位和辐射、承载能力。即使主要是点对点需求,却都想把当地机场打造成国际枢纽。和点对点机场相比,国际枢纽需要数倍的人员和货物中转与集疏运空间,以及大量配套的运行、保障设施和场地,导致旅客乘机步行距离增加,建设造价高,运行能耗大,使用养护成本高。枢纽机场土地消耗量大,市区周边很难有大面积的地块,这就造成很多机场由于枢纽定位,不得不远离市区选址。机场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能与距离呈反比函数关系,机场定位“错配”所带来的“两远”问题,不仅消耗土地资源多,建造和运营成本高,旅客体验差,更大幅降低了民航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效率。
因此,王煜建议机场在规划阶段,深入分析机场功能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进行选址和建设。一是建议机场的规划建设紧密切合实际定位和市场需求,对投入产出效益进行评估;同时,民航局和国家发改委对各地建造机场前的机场定位进行严格把关,将中转率作为枢纽机场建成后是否达标的重要衡量指标。二是建议机场选址靠近经济辐射中心,提高出行效率;若城市远期对航空需求量较大,可采取“一市多场”模式。三是建议机场候机楼建设规模适中,以实用便利、资源节约为主。四是建议借鉴欧美大都市“一场多楼”的经验,通过就近选址、建设规模适中的候机楼,便利旅客出行,解决旅客“两远”的痛点,提高民航竞争力,还能起到降本减碳,助力经济发展的效果,助推民航“四型机场”建设。
交通不便是制约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加大中西部地区机场建设的相关提案中,王煜表示,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持续推进,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但交通不便是制约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许多西部省份每平方公里人口仅几十人,有些甚至只有个位数,远低于东部每平方公里千人左右的人口密度,铁路无法发挥大容量运输优势。中西部多属山区,山高路险,建造公路和铁路的难度大、投入大、运行成本高、养护费用大,而航空运输快速高效,一条3公里的跑道即可连通全世界。
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机场少,根据每万平方公里的机场数量,东部江苏、浙江分别是0.84和0.66,上海和北京则达3.15和1.22,而在地质条件差、道路崎岖、机场有效辐射半径小、需要更密集机场分布的中西部地区,机场密度却比东部小很多,如新疆、内蒙古、青海分别只有0.15、0.16和0.1。王煜建议,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机场建设,满足中西部经济、民生、国防的迫切需要。
王煜在提案中表示,加大中西部地区机场建设,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百姓交通出行的需要。根据民航局在2009年的测算,每增加一百万机场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18.1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收入和5300个就业岗位,时至今日产生的效益将会更高。机场建立后,能迅速连通国内乃至全球,加速中西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汇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助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实施。
“加大中西部地区机场建设,有利于‘一带一路’的推进。”王煜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的西北五省区、西南四省区全部都在中西部地区,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机场建设将有力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的人员和贸易往来,助推国家战略实施。
根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35年国家民用运输机场要达到400个左右,目前259个机场,完成约65%,其中中西部机场约占44%。王煜建议,“十四五”和“十五五”固定资产投入中加大民航建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机场建设的投入比重,新开、加密东部发达地区至中西部的航线,促进东西部产业转移,方便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的往来,架起空中桥梁支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更好地服务 “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助力中西部地区经济和民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