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赵然:险企股票投资空间进一步释放 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有望形成良性互动
转自:新华财经
作者:中信建投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赵然
题:险企股票投资空间进一步释放 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有望形成良性互动
新华财经北京9月11日电2023年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通知》下调了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和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的风险因子,可降低这两类股票的资本占用,进一步释放了保险公司股票投资的空间。一方面,在低利率环境下,提升权益投资比重是保险公司实现长期稳健收益率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大多具有显著的大盘蓝筹股特征,与保险资金体量大、追求稳健收益的特性更为契合。此次风险因子调整为保险公司提高权益配置比例提供了便利,而保险资金本身作为长期资金的代表,其入市投资也会相应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与定价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股票投资对保险资金的吸引力,形成双方良性互动。

1. 资产端
《通知》下调了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和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的风险因子,可降低这两类股票的资本占用。此前,保险公司投资沪深主板股的基础因子为0.35,投资创业板股和科创板股的基础因子为0.45,并且沪深300指数成分股还拥有-0.05的特征系数。《通知》将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和科创板股的风险因子分别下调至0.3和0.4。
当前,保险行业直接配置股票的规模较低,相比于投资上限仍有较大差距。低利率环境下,提升权益投资比重是保险公司实现长期稳健收益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长端利率整体上持续下行,保险公司的再投资压力有所增加,上市险企净投资收益率趋势下行。而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的代表之一,可以通过增加对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来增厚收益,缓解固收类资产收益率下行的压力,保持长期收益率的稳健。保险资金体量大、追求稳健收益的特性使得其与大盘蓝筹类股票更为适配,而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大多为我国大盘蓝筹股的典型代表,是保险公司的理想配置目标。从盈利能力来看,沪深300指数具有明显高盈利高股息特征。
支持科技创新是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而科创板股票大多具备鲜明的“硬科技”特征,并且保险资金的长期资金属性与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更为契合,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此外,《通知》将保险公司投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的风险因子设置为0.4(当前未上市股权的基础因子为0.41),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引导保险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导向。
《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加强投资收益长期考核,并需要在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摘要中公开披露近三年平均的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因此,保险公司通过加强投资收益长期考核,有利于将追求长期收益落到实处,切实提升保险公司获取长期投资收益的能力。
2. 负债端
《通知》将剩余期限10年期以上保单未来盈余计入核心资本的比例从不超过35%上调至不超过40%,鼓励人身险公司发展长期保障型产品,长期业务占比较高的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有望改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提升,居民的养老投资需求日益旺盛,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是长期限产品之一,《通知》提高了长期保单未来盈余计入核心资本的比例上限,使得长期保单占比较高的险企在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时更有优势,有望引导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对养老等长期业务的开发力度。
《通知》提出,财产险公司最近一个季度末计算的上两个会计年度末所有非寿险业务再保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回溯偏差率的算术平均数、未决赔款准备金回溯偏差率的算术平均数小于等于-5%的,保费风险、准备金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减少5%。
3. 差异化资本监管
《通知》减少了中小险企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时使用的最低资本,可缓解其偿付能力压力。对于财产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通知》允许总资产100亿元以上、2000亿元以下的财产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与总资产500亿元以上、5000亿元以下的人身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按照95%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即特征系数为-0.05,对应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5.3%;总资产100亿元以下的财产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与总资产500亿元以下的人身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按照90%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即特征系数为-0.1,对应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11.1%。
4. 我国资本市场波动较大与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占比之间存在明显的反身性,提高权益投资比重既有助于险企提高长期投资收益,也可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进而使权益投资对保险公司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我国资本市场波动较大与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占比之间存在明显的反身性
(1)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长期机构投资者较为缺乏,市场波动较大。从投资者结构上来看,A股投资者结构以个人投资者为主,长期机构投资者较为缺乏。因此,较低的机构投资者占比及长期资金的匮乏使得我国资本市场中不理性交易行为占比较高、投资者过于关注短期波动而忽视了长期收益,从而使得市场波动率加剧。
(2)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也使得保险资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难以加大权益投资比例,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市场生态不完善的局面。由于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主要通过长期负债的方式进行投资运作且与居民的养老、风险保障等基本权益息息相关,在实际投资运作中其对资金的安全性要求较高,需要确保在风险可控下提高收益率,因此其投资风格较为追求安全稳健。
保险资金自身的特性决定了长期投资对其具有充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资金来源上来看,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长期、稳定的负债。一方面,保险资金负债端久期较长;寿险保单的保障期限通常可长达15年以上,且在到期后或风险事件发生时其具有相对刚性的给付义务,因此其资金的长期性和负债性也就决定了保险资金需要投资于投资周期相对较长的长久期资产,以实现资产端和负债端的期限匹配;而另一方面,保险资金的资金来源较为稳定,保单较长的保障期限和早期较高的退保成本也使得其资金波动较小,能够进行较长时间周期的投资运作。
在利率中枢长期下行、保险资金给付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或将为保险公司带来丰厚的投资收益、降低潜在的利差损风险。
保险公司自身的运营模式决定了其投资端收益必须要覆盖保单预定利率和赔付支出,从而避免潜在的利差损风险。长时期以来,固定收益类投资在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受到国内增长动能切换以及政策调控影响,我国利率中枢长期下行;而在负债端随着具有较高预定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的热销,保险公司负债久期或被进一步拉长,使得市场上对于保险公司潜在的利差损风险的担忧有所升温。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力度或是保险投资提高利差收益的重要手段。
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的提升或将提升资本市场稳定性、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在资本市场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作为典型的长期资金,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的提升或将对资本市场起到稳定与促进发展的作用。首先,如上所述由于保险资金对长期稳健投资收益的追求,其往往对短期的市场波动有一定容忍度,并具备在市场低迷时以资产的价值判断为核心依据进行逆向投资的能力,在市场出现非理性下跌时能够为资本市场注入信心,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从而降低市场波动幅度、提升资本市场稳定性;而其长期坚守价值投资将有望缓解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强化理性投资理念,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其次,养老金、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其核心资产的持有期长,交易频率相对较低,且随着保险行业的持续发展以及保费收入的不断提升,保险资金可为资本市场贡献源源不断的长期配置型资金,从而起到资本市场“压舱石”的作用,降低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的概率。最后,随着保险资金配置力度的逐渐加大和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倘若资本市场波动率和收益率能够迎来明显改善将有望反过来吸引更多的养老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从而进一步促进A股机构化率的提升和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的落实,最终形成正反馈循环、助力资本市场的长期高质量发展。
编辑: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