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地产|行业跟踪】楼市止跌回稳系列一:土地收储打开局面,城市更新激发活力

查股网  2025-02-25 12:20  中信建投(601066)个股分析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CSC研究房地产建筑团队)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竺劲

核心观点

利用专项债积极收储闲置土地、通过货币化安置加快城市更新都是2024年底提出的消化存量的新举措,2025年初以来正快速落地。这些新举措,一方面减少了市场无效供给、增加了有效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开发商注入流动性,对楼市的止跌回稳具重要意义。目前楼市处于政策效果巩固阶段,通过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对楼市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推进房企信用修复等多方联动,止跌回稳效果将愈加明显。

摘要

926政治局会议提出止跌回稳后,政策效果显现,楼市表现积极,楼市持续回升向好需多方联动。伴随政策快速落地与居民购房信心增强,2024年四季度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增长了0.5%、1.0%,扭转了之前连续下滑的态势。2025年1月,70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达到24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达到7个,楼市向好趋势明显。目前政策效果主要集中在高能级城市,全国楼市持续向好需经济、楼市政策、金融政策、居民信心等多方面联动才可行稳致远。

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收储闲置土地,有利于盘活开发商和城市楼市,我们估计这部分资金规模约为5000亿。2024年10月自然资源部提出的利用专项债收储土地以及2024年12月国办发专项债新管理办法,为地方收储闲置土地提供政策支持。我们通过存量土地价值和资金来源两个角度估测专项债收储规模约5000亿元。2月以来广东、北京收储落实速度快并卓有成效。土地收储一方面减少了当地市场的无效供给,另一方面也为作为市场主体的开发商注入流动性,有助于其缓解资金压力、保交楼、增投资,有助于让市场重回正循环。

加大城市更新力度,提升货币化安置效率,有效激发居民购房需求。住建部在2024年10月明确提出,通过货币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同时在地下管网、老厂房改造等多个方向发力。可以预期,伴随货币化的增长和城市面貌的改变,有望激发居民的购房需求。上一轮货币化棚改,利用政府专项借款,推动楼市需求增长。本轮城市更新,也将利用多渠道资金,重新激发市场需求。

潜在需求较大、库存较低的城市将在本轮周期中率先受益,看好核心城市布局的开发商及其关联物企,以及主要二手中介公司。

风险提示

1、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主要在于销售及结转可能不及预期:未来依旧有下行或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结转不及预期:房地产销售持续下滑,房企现金流承压,或将导致开发商延缓施工节奏,从而导致结转不及预期。此外,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延续性可能存在不确定性,若后续房价继续下降,开发商可能面临较大的减值压力和去化率较低的局面。

2、专项债收储落地规模不及预期。当前广东、北京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落地收储规模较大,对于财政压力较大地区专项债收储实施进程及规模可能不及预期。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楼市止跌回稳系列一:土地收储打开局面,城市更新激发活力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2月25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竺劲执业书编号S1440519120002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