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与质量同步进阶 解码渝农商行的“韧性增长样本”
在“数字化转型、产业链金融、场景生态建设”三大新动能推动下,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渝农商行”,股票代码:601077.SH/03618.HK)正朝着“科技型、产业型、生态型世界一流现代化农村商业银行”目标稳步迈进。
2025年上半年,渝农商行交出了一份稳健增长成绩单: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47.41亿元,同比增长0.46%;净利润达78.47亿元,同比增长3.79%;归属于银行股东的净利润达76.99亿元,同比增长4.63%。
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渝农商行坚守“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以“数字驱动、产业链动、场景圈动”三种新动能为引擎,在规模扩张、效益提升、业务创新、风险防控等多维度实现突破,不仅巩固了全国农商行龙头地位,更以科技型、产业型、生态型银行建设的扎实进展,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规模与效益共振:1.63万亿资产里的“稳增长”逻辑
当利率市场化持续深化、让利实体经济成为行业共识时,银行若想“既跑得快又跑得稳”,必须在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之间找到共振点。渝农商行2025年上半年的答卷,正是对这一命题的生动诠释。
效益方面,今年上半年,渝农商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双增长。在息差普遍承压的大环境下,盈利水平仍能逆势向上,折射出其精细化管理与差异化定价能力已内化为穿越周期的韧性。
效益的底气来自规模。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突破1.6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0%;负债端,客户存款余额1.03万亿元,增幅8.84%;资产端,贷款与垫款余额7652.45亿元,增幅7.14%。存、贷款增速均跑赢行业均值,市场份额稳步抬升,为盈利增长提供了“量”的支撑。
规模扩张往往伴随风险敞口放大,但渝农商行用数据证明“做大”与“做优”可以并行。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17%,较年初再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55.58%,资本充足率15.11%,两项核心安全指标继续稳居行业前列。厚实的风险缓冲垫,不仅锁定了利润成色,也为后续业务扩张腾挪出更大空间。
稳健的基本面迅速转化为市场投票。渝农商行A股被纳入沪深300,H股跻身MSCI旗舰指数,英国《银行家》全球排名升至112位,较上年末提升7位,创历史新高,稳居全国农商行和西部银行首位——从资本到声誉,渝农商行同步完成“规模—效益—品牌”的正向循环。
至此,一条清晰的“稳增长”逻辑链已然成型:以效益牵引规模,以规模反哺效益,再以稳健的风险管理和不断提升的市场认可度加固护城河。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图景中,渝农商行给出了确定性的答案。
深耕地方经济,“农村领跑+城市赶超”双轮驱动
规模底盘夯实之后,资金流向哪里,决定了银行与经济的共生深度。作为扎根重庆的农村金融机构,渝农商行的选择是——将自身发展融入地方战略:一头扎进县域农村,一头扎进城市产业升级,形成“农村领跑+城市赶超”的闭环。
在农村,渝农商行将近70%的人员、80%的网点、80%的自助机具投向县域及农村地区,构建起“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的庞大服务网络。
这张网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下沉,更是数据意义上的上行。截至2025年6月末,渝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达2602.18亿元,县域存、贷款市场份额稳居重庆同业首位。同时,该行升级“乡村振兴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在全市100%的行政村开展整村授信,累计为146万农户预授信242亿元;创新“一县一品”特色信贷产品超40款,如生猪活体抵押贷、武隆山羊产业贷等,精准赋能地方生态特色产业,助力农户增收与乡村产业升级。
在城市,渝农商行则积极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支持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市级重点项目159个、贷款余额268.22亿元,陆海新通道融资余额587.25亿元,为区域重大战略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战略支撑之外,渝农商行深知,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绿色动力”与“科技动能”,于是,该行在绿色与科技方面下足了功夫:截至2025年6月末,渝农商行科技贷款余额998.05亿元,绿色信贷余额802.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40%,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运用金额位居重庆市第一。
如何让城市经济更具活力?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普惠金融领域,渝农商行推出“百亿级”拳头产品“渝快甄好贷”,截至2025年6月末,该产品贷款余额高达267.84亿元,保持全市同类产品第一;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78.46亿元,服务全市近三分之一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五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获评最高级“一级”。
科技赋能转型,数字化风控与场景生态建设提速
当农村与城市的“双轮”格局需要更高阶的驱动力时,科技成为连接两者的“轴心”。
今年上半年,渝农商行加速推进“数字农商行”建设,用“一会、一总部、一公司”的科技架构,把业务、数据、科技、渠道四维合一,形成一套可复用的“数字底座”。
在“数字底座”里,是一串串数字印证过的科技硬实力:截至2025年6月份末,渝农商行及重庆渝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金融科技人员超700人,科技人才占比达5%;银行累计申请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00余项,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近50项,科技实力持续增强。
在“数字底座”里,也有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AI小渝”。渝农商行借助腾讯云大模型知识引擎能力,在企业微信上线基于DeepSeek模型的智能助手应用“AI小渝”,成为全国首家通过知识引擎构建基于DeepSeek的联网应用的金融机构,大幅提升企业协同办公效率。
此外,手机银行用户的持续增长、鸿蒙版企业手机银行全平台覆盖,则让“数字底座”触达每一个微小场景。截至2025年6月末,渝农商行手机银行用户达1540.36万户,增幅2.35%,企业网上银行客户17.66万户,鸿蒙版企业手机银行成功上线,实现“全平台对公服务覆盖”。
在这场科技与场景的融合中,渝农商行场景生态的布局进一步把科技价值外溢:社区商业、文旅消费、养老金融三大场景同步开花——“江渝文旅卡”助力信用卡及消费贷款增量全市第一,养老机构预收费存管、理财子公司“安颐稳健”类产品40亿元规模,构建起覆盖“生、老、病、养”全生命周期的金融闭环。
至此,从农村到城市,从线下到云端,从产业链到生态圈,渝农商行用一场关于“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刻实践,完成了“规模—结构—生态”的“三级跳”。数字、产业、生态三大新动能,已不再是并列的选项,而是彼此嵌套、层层递进的系统解法——这或许正是渝农商行实现稳健增长的根本原因。(邹雨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