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农商行三季报“亮红灯”:营收增速不足1% 非息业务巨亏拖累业绩

10月28日,全国首家“A+H”股上市农商行重庆农商行(渝农商行,601077.SH)披露2025年三季度报告。财报显示,该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6.58亿元,同比仅增0.67%;归母净利润106.94亿元,同比增长3.74%。看似稳健的业绩背后,实则暗藏营收增长乏力、非息业务大幅拖累、零售板块增长停滞等多重隐忧,这家区域性农商行的转型之路正遭遇严峻挑战。
营收增长近乎停滞,单季度业绩环比大幅下滑成为三季度财报最突出的短板。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营收增速不足1%,创近年同期新低,而第三季度单季表现更显疲软:单季营收69.17亿元,环比二季度骤降7.98%;归母净利润29.95亿元,环比降幅高达24.26%。这种“季度环比下滑、全年低速爬行”的态势,反映出该行核心业务增长动能已严重不足,在银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营收增长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考验。
利息净收入的“一枝独秀”,更反衬出整体业务结构的失衡。前三季度,该行利息净收入178.5亿元,同比增长6.88%,单季度还呈现逐季攀升态势。这一增长主要依赖两大因素:一是负债端成本的极致压降,上半年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已降至1.64%的极低水平,前三季度利息支出同比减少9.62%;二是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截至三季度末资产总额达1.6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3%,贷款总额7779.73亿元,较年初增长8.92%。然而,这种“以量补价”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过度依赖规模扩张和成本压降的盈利逻辑,在利率市场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未来增长空间将不断收窄。
非息业务的全面溃败,成为拖累营收增长的“重灾区”。前三季度,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核心非息收入科目悉数下滑,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亏损8.07亿元,其他综合收益亏损33.31亿元,双重亏损直接侵蚀了利润空间。这一颓势与国债市场波动密切相关——作为该行第一大投资债券类型,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政府债券余额达2083.16亿元,占债券投资总额的38.89%。2025年三季度国内债市调整,10年期国债收益率震荡上行突破1.8%,大量配置国债的渝农商行未能抵御市场风险,投资端损失直接反映在财报中。
更值得警惕的是,非息业务的疲软并非短期市场波动所致,而是长期结构性问题的集中爆发。作为中间业务的核心支柱,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前三季度同比减少16.71%,至10.57亿元。从业务构成来看,贡献最高的代理及受托业务近年表现持续低迷,2021年至2024年收入在4.54亿元至7.36亿元间波动,稳定性极差,2025年上半年更是同比下滑8.81%。这类依赖基金、保险、国债代理销售的业务模式,缺乏核心竞争力,在财富管理市场专业化、定制化趋势下,逐渐被头部机构挤压市场份额,成为中间业务增长的“绊脚石”。
财富管理业务的转型不力,进一步暴露了该行在非息业务上的战略短板。早在2019年,渝农商行就已设立首家财富管理中心,试图从产品销售向综合服务转型,但多年发力未能见效。党委书记刘小军在9月业绩说明会上透露的一组数据更显尴尬:该行服务个人客户约2947万人,覆盖重庆90%以上人口,但AUM超300万的高净值客户仅1万户。庞大的客户基数与稀缺的高净值客户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该行财富管理业务在客户分层、产品创新、服务能力上的严重不足。
组织架构与定位的错位,让财富管理业务陷入“普惠与高端两难”的困境。该行财富管理部隶属于普惠金融总部,与小微金融等业务并置管理,天然带有“普惠底色”。截至6月末,其理财子公司普惠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近40%,低门槛、标准化的产品定位,与高净值客户所需的多元化、定制化服务存在本质冲突。在产品创新不足、专业团队缺失、科技赋能薄弱的情况下,该行既难以满足高净值客户的进阶需求,又未能在普惠客群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财富管理业务沦为“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零售板块的增长停滞,让财富管理业务的转型更添阻力。作为区域性银行,渝农商行个人客户覆盖已接近饱和,增长空间几近耗尽,而零售贷款业务的表现更显颓势:截至三季度末,零售贷款余额3036.76亿元,较年初仅增长3.82%,远低于对公贷款16.92%的增速。更严峻的是,部分个人客户收入不及预期导致零售贷款资产质量承压,不良率较年初有所上升。信贷业务作为获客的“基础入口”,其增长放缓和质量下滑,不仅直接影响零售板块营收,更削弱了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化的客户基础,形成“信贷增长乏力—客户黏性下降—财富管理转型受阻”的恶性循环。
对于渝农商行而言,当前的业绩困境本质上是业务结构单一、转型滞后的必然结果。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已难以为继;非息业务中,财富管理转型不力、中间业务收入不稳,未能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零售板块增长停滞与资产质量承压,进一步限制了发展空间。在银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金融科技重塑行业生态的当下,若不能及时破解这些结构性矛盾,该行不仅难以扩大竞争优势,甚至可能在未来的行业洗牌中逐渐掉队。
如何打破“利息依赖症”、激活非息业务潜力、重塑零售板块竞争力,成为渝农商行亟待解决的三大课题。这需要该行在战略层面重新定位,在组织架构上进行调整,在产品创新和科技赋能上加大投入,在客户分层和服务升级上精准发力。否则,这份“低速增长”的三季报,或许只是未来业绩持续承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