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中期营收压力在加大,不良贷款率压降反映资产质量有改善
本刊编辑部 | 惠凯
A股银行中报数据透露,净息差的收窄让很多银行营收承压,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则反映了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A股银行最新中报揭露了既充满韧性,又面临诸多挑战的银行业最新生态:在多数银行净利润录得正增长的同时,有少数银行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半年报业绩下滑,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出在监管引导银行让利企业和房贷客户的大背景下,银行净息差出现收窄的事实。为缓解净息差的下滑,银行业年内已经有两次下调存款利率的动作。
资产端,多数A股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夯实,不良贷款率出现了整体下降。虽然有少数银行的涉房贷款出现恶化迹象,但这对于银行业整体的资产质量影响仍相当有限。
A股银行上半年多数净利润正增长净息差收窄加大营收压力
从中报披露的业绩情况看,多数银行的基本面表现出较强的韧性,42家A股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实现正增长的达到37家,只有兴业银行等5家公司出现了下滑。城商行中,江苏银行、杭州银行、苏州银行、常熟银行等东部城农商行的净利润普遍表现较好,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均超过两成。值得一提的是,A股银行股在过往几年基本都能保持较高的营收增速,但部分银行在今年却出现了减速。iFinD数据显示,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有15家上半年总营收出现同比减少,占比35.7%,这在近十年中较为罕见。其中,建行、工行、招行的营收同比下滑幅度分别为0.59%、2.35%、0.35%。要知道,这几家大行的营收以往年份是有很强韧性的,比如建行在疫情三年中,2020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速为7.65%,2021年上半年为7%,2022年上半年为4.72%。而不少投资者心中的价值典范招商银行,上半年营收的负增长更是其半年报发布以来的首次。本刊发现,导致部分银行营收下滑的直接因素是利息净收入的下滑。今年上半年,五成A股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未能延续此前的增长势头,出现了阶段性下滑,有少数银行的下滑幅度较大。比如上海银行,上半年净息差的下滑幅度近10%,这反映出当前银行业的净息差压力是不容忽视的。
净息差表现分化部分上市行净息差低于均值
就净息差来看,在国有六大行中,2022年~2023年6月底,邮储银行的净息差从2.2%降至2.08%,是唯一净息差高于2%的国有大行,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的净息差则为1.79%和1.72%,余下3家低于1.7%。交通银行净息差在六大行中最低,从2022年末的1.48%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1.31%。据监管部门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均值为1.91%,今年一季度末降至1.74%,二季度末稳定在这个水平。换言之,有半数国有大行的净息差已经低于全行业均值。
再以A股股份行为样本,招商银行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李关政不久前撰文表示:2021年后净息差对A股股份行的业绩贡献逐年下滑,成为利润的拖累项。股份行中,平安银行的净息差表现最佳,达2.55%,背后原因是平安银行抓住了2021年经济复苏的机会,推动了资产收益率大幅提升并延续至今。
李关政预计,“净息差在2023年对利润增长的贡献可能继续为负。”
息差收入是银行的业绩基础,净息差下滑无疑给银行业带来一定压力。2023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对商业银行净息差做出明确要求:净息差不得低于1.8%。如净息差高于1.8%,银行的评分标准为100分;如处于0.8%~1.8%之间,评分标准为60~100分。净息差低于1.8%,会对银行内生补充资本的能力形成遏制。
银行业净息差收窄,契合了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向实体企业让利的精神。本刊了解到,当前监管部门引导银行业加大普惠、小微企业、绿色信贷等方向的投放,这些信贷产品普遍利息很低,有助于降低实体企业尤其是民企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和有效融资需求不足、储蓄和贷款走势背离的新形势有关。去年下半年以来,储蓄增长明显,特别是出现阶段性的短期储蓄转长期储蓄、活期存款转定期存款的趋势,让银行的存款付息压力增大。
就在近期,人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表态,9月25日起,存量首套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借款人可向承贷金融机构提出申请调整利率。此举受到多方欢迎,并有望延缓和遏制提前还贷现象。不过对于降低房贷利息以对冲提前还款需求的政策成效,仍有业内人士表示,还要谨慎看待。
据了解,由于当前稳健的理财产品收益较低,适当下调后的房贷利率确实有助于降低按揭贷款借款人群的财务成本,但仍高于主流稳健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这意味着,理财收益率和房贷倒挂的现象预计不会改观,未来仍有部分人群会把闲置资金用于提前还房贷。
不良贷款率整体压降
需重视涉房贷款资产
需要说明的是,A股银行半年报业绩的分化,一定程度上和银行压实资产质量、应提尽提的经营战略有关。今年上半年,有不少银行加大了计提力度,中报所披露不良贷款率出现下降,比如在股份行中,往常不良率较高的华夏银行等,去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为1.75%,今年上半年压降了0.03%。与此同时,上半年华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也从159.88%提升到161.93%。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多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有所下降的。iFinD显示42家A股银行中,超过30家的不良贷款率得到压降。重庆银行、青农商行的资产质量改善显著,不良贷款率压降幅度均超过10%。
就细分行业来看,房地产贷款的资产质量受到业内外的更多关注。部分银行的房地产资产劣化明显。比如齐鲁银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从年初的2.51%提升到6.77%。需注意的是,此前被不少投资者看好的一家高估值优质股份行,中报显示的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已经突破5%。整体看,迄今已有3家股份行的房地产不良率突破5%。
考虑到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要求是≤5%,这三家股份行整体的不良贷款率均不到2%,但房地产贷款的资产质量有必要重点关注,毕竟若加上和房地产行业高度相关的建筑业,则不良贷款总额还会进一步上升。
监管引导银行让利企业、购房者下调存款利率后招可期
成本收入比也是银行监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六大国有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去年上半年是20.13%~53.21%,2022年全年是25%~61.41%。今年上半年,六大国有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区间是22.29%~57.32%,整体略高于去年同期。监管部门对银行成本收入比的要求是不得高于35%,除了邮储银行的成本收入比较高外,其他五家国有大行均达标。邮储银行之所以超过35%,和其独特的“代理”网点机制有关,支付了较高的储蓄代理费——代为吸收存款而支付给邮政集团及各省邮政公司的代理费用。
相比之下,少数城、农商行则面临了一定的成本收入比压力。中报显示,常熟银行上半年的成本收入比为41%,高于多数A股农商行。而厦门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是36.59%,在A股城商行中排第一。
展望未来,监管部门引导银行让利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一系列举措正在陆续推出。最新进展是9月7日,工行、农行、中行率先公告将主动调整存量首套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无需客户申请。预期类似举措还会持续推出,这对银行业来说挑战不断。
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在研报《存款降息能够对冲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吗?》中测算,假定约六成的存量按揭实际执行利率下调80个BP,以2022年末上市银行经营数据进行测算,上市银行每年净利息收入将减少1800亿元左右,预估2023年四季度和2024年上市银行息差将分别收窄2BP、5.9BP,向下拉动2023年、2024年营收增速0.8%、2.3%。
也就是说,一旦近期存量房贷利息实质性下调,银行明年业绩将进一步承压,分化格局将进一步延续。为了完全对冲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对银行业绩的影响,王一峰的测算结果显示,一般存款的综合付息率需整体下调至少10BP。
实际上为了对冲净息差压力,今年以来,银行业掀起了两轮存款降息潮,继今年6月银行业下调存款利率后,今年9月1日,多家银行再次下调存款利率。比如工行、农行此前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五年期人民币存款的利率是1.65%、2.05%、2.45%、2.5%,9月起按照1.55%、1.85%、2.2%、2.25%执行。
王一峰认为,近期下调存款利息不涉及活期存款和短期存款,对改善银行负债成本的效果有限,加之存量房贷利率将于9月25日起正式协商下调,会对银行产生更多压力,“未来不排除继续下调存款利率或MPA考核上限。”
(本文已刊发于9月9日《证券市场周刊》。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