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中报观察】银行净息差将企稳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英草卓玛
A股42家上市银行已悉数交出“期中答卷”。作为银行经营管理的“生命线”,息差问题向来是必答题。从目前已披露的数据看,上市银行净息差收窄的趋势仍在延续。但在各银行业绩中报发布会上,多位银行高管指出,二季度净息差已出现企稳回升趋势。展望后续,如何“稳息差”依然是行业面临的挑战。
41家银行净息差进一步走低
8月9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2024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仍为1.54%,与2024年一季度保持一致。
9月3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各银行业绩中报发现,今年上半年,41家银行净息差进一步走低,最低值为1.14%,仅兰州银行一家实现净息差水平逆势提升。
具体看,42家上市银行中,有3家上市银行净息差超过2%,分别为常熟银行、长沙银行、招商银行,其中常熟银行净息差为2.79%,但上述3家银行净息差水平较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均呈现下滑趋势。而以1.8%警戒线为界,今年上半年,净息差低于1.8%的银行达到30家,占42家上市银行总数的七成。
分类别看,不同银行间息差水平分化加剧。据广发证券银行分析师倪军测算,上半年,A股上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47%、1.67%、1.56%、1.66%。除股份行净息差较今年一季度增加1个基点外,其余三类银行净息差水平均出现环比下降,其中城商行下降幅度最大,为3个基点。
对于净息差承压原因,多家银行解释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以及去年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全面下调带来的重定价影响还在持续释放,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贷款收益率和净息差水平。
交通银行行长张宝江介绍,从资产端看,今年以来5年期以上LPR经历两轮下调,对银行资产收益构成下行压力;从负债端看,存款结构仍延续定期化态势,负债成本呈现一定刚性。息差收窄叠加规模增速下降及中收虚弱,商业银行在收入端面临较大压力。
二季度净息差降幅收窄
值得注意的是,从边际看,二季度净息差或已出现阶段性企稳回升态势。数据显示,多家上市银行例如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二季度净息差同比降幅较一季度收窄。例如,今年上半年,招商银行净息差较去年同期下降23个基点,而一季度同比降幅为27个基点;中信银行净息差为1.77%,同比下降8个基点,但环比上升7个基点。
兴业研究宏观团队指出,在新发放贷款利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负债端成本率下行是银行净息差相对稳定的主要原因。多位业内人士也分析表示,二季度净息差企稳的主要支撑项为负债成本的显著改善。
回顾二季度,商业银行负债成本管控不断加力。4 月上旬,金融管理部门针对违规手工补息进行整改。日前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21家全国性银行整改进度已超九成。经测算,整改工作完成后,银行节省的利息支出接近一次降低存款利率的效果。7月下旬,六大国有银行集体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带动银行开启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周期”。
在上述背景下,多位上市银行管理层在业绩中报发布会上坦言,净息差还将持续承压,但长期来看依然对其有信心。建设银行行长张毅表示,随着存款利率下调对存款成本的改善效果持续释放,预计今年净息差降幅会有所收窄。
资负两端发力解题
展望后续,如何稳息差?管控负债成本、优化资产结构“双向发力”成为各银行的“参考答案”。
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介绍,从政策层面看,随着7月份存款利率的下调,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将持续释放,美联储多次加息对外币负债利率上升的持续影响基本结束,负债成本压力将继续得到缓解。在管理上也将进一步加强负债成本管控,提升基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负债质量,存款付息成本存在一定改善空间。
光大银行首席财务官刘彦表示,在负债端,该行将强化存款管理的分类施策逻辑,强化对低成本存款的吸收,也就是说要打造链式拓客、代发等基础性的客户服务和产品,同时,也会审慎地安排高成本、长久期存款的吸收,助力全行净息差保持稳定。
资产端方面,优化资产结构及加强定价管理成为不少银行策略“标配”。
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介绍,将在总量保持平稳适度的基础上,持续加大信贷资产投放,要“通过加大寻找‘缝隙’的能力,找到量价险平衡的资产”,来解决近几个月来银行信贷需求相对疲弱的问题。目前,“十大缝隙”指导全行寻找量价险均衡发展的客户已初见成效。
“我行会继续在资产方面发力,尤其是继续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改善整体的资产收益率。”中信银行行长刘成介绍,将把做好“五篇大文章”和打造“五个领先”银行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发现新的业务增长点,尤其是高质量的业务增长点。通过紧跟产业政策、丰富资产投向、拓宽和深耕客群、加大产品覆盖,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