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川崛起绿色新城——兰州新区蹚出生态修复治理新路子
秦王川崛起绿色新城
——兰州新区蹚出生态修复治理新路子
初冬时节,水阜河静静流淌,河道整齐洁净。驱车经过中通道沿线,以往零散分布的小土丘和撂荒耕地变成了集中连片、灌溉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
“中通道(新区段)、中兰客专沿线周边原地貌多为长期风沙沉降形成的低丘撂荒地,无浅层地下水,土壤干松、蓄水保墒能力弱,植被稀疏,林草覆盖率低,耕地呈碎片化分布,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大型农机无法作业,弃耕撂荒问题严重。”新区自然资源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为有效解决中通道、中兰客专周边土地利用率不高、生态环境脆弱等难题,今年以来,新区共谋划实施中川镇中通道西侧、庙勒巴沟、双庙沟等6个生态修复项目,总规模约30平方公里。
这仅仅是新区生态修复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区深入推进“陇中生态平原”建设工程,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创新实施域内低丘撂荒地、荒滩未利用地生态修复治理,科学有序布局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蹚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兰州新区作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既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也是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所辖8镇用地规模2845平方公里,全域未利用地1811平方公里,占比高达63.54%,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林草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亟须开展生态修复。
做好生态修复工作,系统解决沙漠与黄土高原接合部低丘撂荒地生态治理这一难题是关键。
为此,新区先后委托中科院寒旱所、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大学、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省自然资源规划研究院等单位对新区区域内生态基底及生态修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开展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的综合开发利用试验,不仅对于兰州新区,而且对于面积辽阔的整个黄河中上游地区都具有重大意义和示范价值,推荐兰州新区及周边低丘缓坡沟壑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基于地形坡度降低分区块的人工土地平整方案”的结论,为新区实施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了理论支撑,新区结合“三区三线”划定,编制了未利用地生态修复整治规划、农业农村发展规划。通过未利用地生态治理,把生态修复与国土绿化、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全域旅游等有机结合,按照“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累计对10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生态修复,形成了“田成块、林成网、路相通”的格局,减少了碎片化分布的撂荒耕地,有效缓解区域内水土流失。截至目前,累计整治撂荒地近2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2万亩,土地耕种率由40%增加到96%,亩产量及亩产值均增加30%以上。
“都说‘洋芋开花赛牡丹’,经过新区的生态修复,我这撂荒地如今也能结出‘希望果’。”陈家井村61岁的赖宗道高兴地说。新区很多农民像赖宗道一样受益于生态修复,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新区还大力实施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示范区工程,有效改善本区域和黄河兰州段生态环境,提升了黄河中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减少风沙扬尘天气和泥沙流入黄河。同时,系统构筑城市周边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实施石门沟经济林生态修复示范区、段家川生态修复示范区、现代农业公园、景中高速绿轴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等多个项目,使新区绿化面积大幅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近年来,已累计开工生态修复治理200多平方公里,造林绿化21万亩,林草覆盖率提升16个百分点,城市绿化率提升31个百分点,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新区自然资源部门工作人员说。
如今,新区通过生态修复治理,蹚出了一条生态优、空间大、动能足的绿色发展新路子。(记者白祎炜)
记者 白祎炜
责任编辑:高保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