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一把手霍学文“高光”再续!高管变阵后北京银行发展瓶颈待突破
(来源:机构之家)
日前,曾有城商行“一哥”之称的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银行”,601169)传出了消息。
据公开资料显示该行出生于1965年9月的现任董事长霍学文,虽然即将在今年9月年满60周岁,但却在近期已被该行董事会继续提名为董事候选人,并在昨日即2月20日的该行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提交审议后得到了通过。

北京银行近期或迎高管调整小高潮
与此同时,机构之家关注到,北京银行近段时间或迎高管调整小高潮。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该行已有郭轶锋、徐毛毛两位副行长先后走马上任;而本次续该行现任董事长老将霍学文暂不退休、继续入选董事会后;尽管尚待权威消息公布证实,故而机构之家对于其真实性也不予以确认,但市面上关于该行现任行长杨书剑,已处于公示期、后续将出任北京市市管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人选的消息也在逐步传开,甚至有消息直指其可能转任的就是华夏银行。
徐毛毛副行长出生于1970年,北京金融监管局在2024年11月初出具了其北京银行副行长任职资格的批复(京金复〔2024〕645号);而郭轶锋副行长的任职资格批复稍早一步、在11月1日挂上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网站(京金复〔2024〕622号)。郭轶锋副行长出生于1980年,作为一位“80后”的大型城商行行长,其走马上任相对而言受到了市场和舆论更多的关注。

而本次再被入选董事会的现任董事长霍学文,尽管在2025年下半年的9月将年满60周岁,可谓是一员老将,但其实在北京银行就职倒时间相对不长。
公开资料显示,霍学文出生于1965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早年曾在大学任职、属于学而优则仕的类型。

1989年6月至1997年5月,霍学文在著名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担任教师有8年之久,并升至副教授职称;之后,他的职业生涯轨迹调整了方向,先后出任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办公室干事、助理调研员,证监会政策研究室国际调研室副处长、处长,国际合作部国际合作处处长等职务。
从大学到最高阶的管理部门后,霍学文又在2001年11月开始在北京市地方工作,先后在北京市委金融工委、市国资委、市发展改革委、市金融办、市金融工作局和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单位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直至2022年2月。
之后,霍学文才来到了北京银行,担任该行的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实际才3个年头。一般而言,霍学文这一级别在60周岁是个关口,很多都开始退休、至少是退居二线;但另一方面,考虑到其在北京银行任职仅3年,故而本次再入选董事会或也情有可原。
行长杨书剑动向近期受市场舆论关注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候一个人事岗位调整后,为填补空缺、往往会牵动一连串的调整;而有时候,一个岗位的连任,也会使得一些岗位的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另寻出路。
霍学文入选董事会之后,目前市场舆论对于该行行长杨书剑的动向、似乎较为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杨书剑出生于1969年8月,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本硕均就读于吉林大学,1997年又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高级经济师职称。
从工作履历来看,杨书剑的职业生涯主要就职于北京银行,可谓是该行的老员工。在1997年7月毕业后,就进入该行担任业务发展部的银行卡业务组组长;后于2000年5月开始担任总行的办公室副主任,众所周知,办公室是一个锻炼人、培养人,又由于常在高管身边“亮相”、又有较多机遇展示自己的能力、才华,容易“千里马遇到自己的伯乐”;两年后的2002年5月,杨书剑又转任为人事部副总经理,在该岗位历练后,又在2004年2月正式外放担任了北京银行学院路支行的行长。
有了总行部门管理经验、又有了基层支行的履历,杨书剑在职业生涯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005年3月回到总行担任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后,他的职业生涯就进入了快车道;先后历任该行的董事会秘书、石家庄分行行长、董事等职务;并在2014年8月正式出任该行的副行长,并于2017年12月担任该行行长。
事实上,1969年出生的北京银行行长杨书剑,自从2018年初担任行长岗位、至今已有整整7个年头了。从业内来看,这种任职时长还是较为少见的,同时似乎也接近了监管部门规定的轮岗年限要求。考虑到杨书剑可能还没年满56周岁、距离退休年龄还有一段距离,那么就不能排除其后续的职务变动升迁。

就行业内常规泛泛而言,一般一家银行的行长要想在职业生涯上更进一步,往往有两种途径。或是按部就班、接任该行的董事长一职;或是有合适的机会,转任至其它银行的高管职位,可以是职务的提升,也可以是更大规模、影响力的同等职位。
既然该行现任董事长霍学文再入选董事会,那么杨书剑在该行的进一步升迁、在中短期内可能就希望不大;那么于情于理,调任他处或许就有更多的可能性了。
尽管尚未得到权威机构的证实、故而机构之家对于其真实性也不予以确认,但近期市面上关于杨书剑,已处于公示期、后续将出任北京市市管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人选的消息也在逐步传开,甚至有消息直指其可能转任的就是华夏银行。

舆论之所有会有这种猜测,一方面是由于华夏银行与北京银行总部同在北京市,都有国有股份;另一方面,华夏银行原董事长李民吉在今年1月24日辞职后,该岗位暂由该行的行长瞿纲代理,但瞿纲在2024年10月28日才接任华夏银行行长一职,故而再直接升任董事长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但如果此事成真,那么北京银行或许又将需要择优再确定一位新的行长了。
后续北京银行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值得期待
但无论如何,对于北京银行的高管团队而言,突破发展瓶颈,并通过自身战略优化、业务转型等多方面举措,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许也值得期待关注。
说到底,个人也好、银行也罢,其发展都离不开区域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作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银行,其业绩发展阶段也与区域经济的状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说,北京银行位处我国的京畿要地和经济重镇,域内不但经济发达、总量规模较大,而且各类高级别企事业单位较多,故而外部区域环境还是较为优越的。
但凡事都有周期,也都有利有弊。银行也如个人,在历程高速成长后,最终都会步入成熟稳定期;重要的更在于成熟稳定期的“状况”和“表现”。
昔日优越的区位优势,助推了该行相对起步较早、成长更为迅速,并以其业务规模和效益、曾享有国内城商行“一哥”的美誉。一方面北京银行各项业务起步较早,但另一方面则同业竞争相对激烈、议价能力也相对弱势;在当前阶段,无论是外部的增长、还是内部的质效水平提升,似乎都遇到了一些瓶颈,从而某些领域在行业内遇到了江苏银行等同业的追赶、甚至赶超。
考虑到大部分A股上市银行还未公布2024年度业绩快报、更无论具体的明细;故而我们以2024年3季报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iFind口径数据,北京银行的期末总资产为4.03万亿元、同比增速9.66%,其中贷款总额为2.17万亿元、同比增速8.89%,存款总额为2.37万亿元、同比增速14.57%,实现当期营业收入517.59亿元、同比增速4.06%,归母净利润为206.18亿元、同比增速仅为1.90%。
可能细致的读者朋友,已经从上述的规模性指标中发现了端倪。总资产增速9.66%、营业收入增速4.06%、归母净利润增速1.90%,在堆砌投入了较多的资产、增大了风险敞口之后,该行“增收不增利”的现象还是有所显现。这种增长不但未必可以长期持续,而且可能会导致自身经营效能水平的降低。
如果与一时瑜亮的江苏银行进行比较,该行的当期总资产为3.86万亿元、低于北京银行的4.03万亿元,而前者营业收入为623.03亿元、反而高于北京银行的517.59亿元,在归母净利润方面江苏银行为282.35亿元、也已显著高于北京银行的206.18亿元。
事实上,从同期的一些质效指标来看,北京银行可能也确实需要对自身经营治理的水平、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了。3季报该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31%,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同期处于倒数第14位的中低水平,江苏银行则为0.89%;拨备覆盖率仅为209.73%、不但同比又下降了5.50个百分点,又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同期处于倒数第11的位置,而江苏银行则为351.03%;至于净息差则为1.36%,在上述行中位于倒数第8位,江苏银行则为1.57%。
当然,我们也要为北京银行说一句“公道话”,由于目前已经步入了成熟期,区域金融市场已经较为饱和、市场有效程度较高,故而域内银行不但外部增长空间趋缓、而且在利率价格等方面议价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正是当前上海银行、沪农商行以及北京银行等机构所面临的“大城市病”。故而对于其净息差相对较低的问题,我们还是要报以一丝理解;但无论如何,其余的质效水平指标也均在同业中处于偏低的位置,后续北京银行如何通过自身治理水平的提升、打破这一瓶颈或许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