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好味道”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10月31日
2024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
中国铁建《“好味道”大米
让莫桑比克民众吃上饱饭》
获评“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
最佳案例”
颁奖仪式现场
“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由中国国际减贫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发起,面向全球关心扶贫的组织和个人征集原创优秀减贫案例,旨在以案例为载体,推广分享各国减贫成功实践。入选案例将被收录到《全球减贫案例集》当中,为世界各国关注减贫的机构和人士提供减贫模式和实施方案。
林波波河两岸一望无际的稻田
莫桑比克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是中莫两国产能合作重点项目,也是目前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水稻种植项目,莫桑比克前总统格布扎亲自给项目生产的大米取名“好味道”。自2017年中铁二十局负责管理以来,来自中国铁建的管理团队和农业技术,让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烂泥地”到4.5万亩良田
有钱赚,更有劳作的积极性。
负责管理赛赛农业项目以来,中铁二十局采用“公司+小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负责土地开垦、沟渠清理、围堰修建等农田开发工作,再为当地种植户提供资金、生产资料、农机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最后依照合同收购稻谷。和何塞·吉尔达尔一样,千名种植户都觉得这种合作模式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和风险。
正在拓荒开垦的中非赛赛农业项目(2017年5月)
“没什么能比收获更让人快乐了!”种植大户何塞·吉尔达尔说,“我承包的水稻种植面积足足4公顷,庄稼丰收后,我只需把粮食交给中铁二十局进行仓储、加工和销售,自己不用再为销路发愁了。”
别看如今稻田道路纵横交错、沟渠首尾相连,2017年中铁二十局刚开始负责开垦时,林波波河两岸尽是一片荒草丛生的“烂泥地”。中铁二十局项目团队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完成农田的前期开垦工作。
2017年11月,首批被翻耕一新的田地交付。次年4月,项目迎来自管理以来的首次丰收,在开镰收割仪式上,所有农户兴高采烈,在自己的承包田里敲锣打鼓,跳起了草裙舞。
首次丰收,种植户兴高采烈跳起草裙舞
第一年只有30多户签约,到后来参与种植的农户超过1000多户,而项目的水稻种植总面积也扩大到4.5万亩,这一切都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从亩产100公斤到突破550公斤
只有好技术,才能种出“好味道”。
空中有无人机喷洒农药、田间有大型收割机开足马力驰骋……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的第三个收割季,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看到眼前壮观的丰收景象,加扎省省长玛格丽特感叹道:“中国的现代化、机械化技术改变了加扎省传统农业,促进了我们农业的发展。希望中铁二十局能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惠及更多农户,进一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过去,我们不懂育苗、缺少农机设备,只能靠天吃饭,勉强维持生计。自从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在家门口落地,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种植户本尼说。作为首届农业技术培训班学员,这些年在中铁二十局的组织下,本尼先后参加过数十场农业技术培训。
种植技术培训
在没有先进种植技术时,每亩地只能收获100公斤粮食。近年来,中铁二十局联合南京农业大学、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对农户进行专业的水稻种植技术培训。
实现现代农业全程机械化
“我们采用水稻旱直播、水直播、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等多种模式,相互结合,总结出了简单实用且本地人易掌握,适合莫桑比克乃至非洲大陆应用的水稻种植技术。”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负责人胡计高介绍,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所有种植户都能独立操作机械,掌握科学种植方法。水稻从亩产100公斤,提升至550公斤以上。
从“一畦田”到现代化产业园
只有撒播下种子,才能孕育出万千希望。围绕着“好味道”,越来越多产业致富的故事在莫桑比克上演。
中国的传统酿酒技术,又让“好味道”大米有了一个新身份——“莫醉”。这醇香的美酒,由中国员工命名。
由“好味道”到“莫醉”,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促进了当地产业振兴。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中铁二十局项目团队专门建设了1条日产150吨大米的生产线和10万吨粮食存储仓库,全方位打造了一座现代化的产业园。
与此同时,项目从国内引进了最先进的全套处理设备。种植的水稻经过这些自动化设备的清理、脱壳、碾米、过筛、选色后,口感好、品质高,在消费者中赢得了良好口碑。
大米生产线
水稻加工厂负责检查维护机器设备的员工马奈卡说:“莫桑比克人过去的主食是木薯和玉米做成的‘西玛’,感谢中国朋友,让我们吃上‘好味道’的白米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8年首次丰收以来,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已产出“好味道”大米近8.59万吨,大多数合作种植户实现脱贫,上万居民因此而吃上饱饭。在莫桑比克这块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中铁二十局帮助种植户开设了多家直营店铺,并同上百家经销商、代理商合作,年销售大米约1.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