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放弃规模情结,大量注销低效公司
船大就一定难调头吗?中国铁建董事长戴和根正打破这一“魔咒”。
2025年,中国铁建新年献词的标题为《征程如虹任在肩,踏平坎坷成大道》,文中明确表示,要“坚决摒弃规模速度情结”“加快推进‘1+9+N’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
在中国铁建的转型规划中,实现成功转型并非简单地要缩减或增加业务,而是要筑稳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工程、房屋建筑五大传统业务,因为这是转型的基石。
01
放弃规模情结
2024年,戴和根履新中国铁建董事长首年,便为中国铁建确定了“高质量发展”核心主题。
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工程、房屋建筑这五大传统主营业务上,他提出两大转变策略:一是摒弃规模崇拜情结。中国铁建果断斩断对规模、速度的过度依赖,强化经营质量考核,将利润和附加值置于项目选择首位。由此,中国铁建团队几乎每晚都要加班,不仅仅要研究项目,还要研究企业财务情况。
二是精简投资。中国铁建着手注销低回报投资企业。2024年,中国铁建注销的公司数量较2023年翻了一番。例如,2024年,中铁十九局注销了湖南中光财金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合作企业及中铁建设(吉林)投资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注销了漳州鑫方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与中铁十二局集团(雄安)发展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注销了中铁十一局集团邢台铁兴建设有限公司及中铁十一局集团贵州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十六局注销了中铁建设(泰州)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十五局注销了中铁十五局集团天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转型初期,销售额不可避免地下滑。据财报,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7581.25亿元、156.95亿元,同比下降5.99%和19.18%。
尽管三季度营收下滑,但绿色环保和新兴产业却逆势上扬,尤其是绿色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1251亿元,同比大增43.05%,研发费用率也同比增加2.6%。
这一系列转型抉择,源于中国铁建面临的现实压力。目前,中铁十九局、十二局、十三局、十一局、十六局、十七局、十五局、十八局、十四局、二十局、二十一局、二十二局、二十四局、二十三局、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城建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已成为被执行人。
财报显示,中国铁建2024年前三季度应收账款为2047.17亿元,超过了净利润的12倍。成为被执行人,并非中国铁建出于故意欠款,而是深陷“三角债”困境,导致应收账款回收受阻。显然,在行业周期剧烈调整时期,规模已不再是衡量承包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选择优质承包项目才是稳健发展之道。
为避免因项目方或业主欠款而无法按时结算供应商尾款及其他相关费用,中国铁建摒弃了规模情结,转而聚焦于利润。
02
工程局“增仓”
在中国铁建的转型过程中,五大传统主业仍然是重要依托。
首先,传统工程局的转型尤为突出。
中铁十一局凭借1195亿元的总资产和18.66亿元的净利润,在2023年业界榜单中一骑绝尘。其强大的现金流能力,为其转型提供了坚实底气。2024年11月18日,中铁十一局新兴业务发展公司在武汉正式揭牌成立。
中铁十四局亦不甘示弱,以935.48亿元总资产和15.18亿元净利润紧随其后。
2024年11月19日至23日,中铁十四局在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种地。这一变革,打破了中国铁建工程局过去单一的承包模式。若农业业务实现盈利,将能有力反哺企业。
其次,在原有传统业务基础上,子公司的科技创新同样至关重要。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视为中国铁建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那么科技创新无疑是其转型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国铁建不断地增加研发费用。财报显示,在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铁建的研发费用为98.55亿元。
中国铁建全力推动“1+9+N”科技创新体系,重视研发正是这一体系的核心。比如,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在现有业务基础上,成立地下空间产业研究院,计划在2025年突破1-3个地下空间项目。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新材料专家委员会,计划三年内招聘30名研发人员,自筹资金5000万元,力争在2026年达到100人左右的研发团队规模,并孵化出1-2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据悉,地下空间产业研究院成立后,有不少投资者上门,愿意投资。
再如,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高端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了12个研究院和数字研究所,现在已经拥有1753名研发人员,锚定“3+N”战新产业发展方向。
与很多企业转型试水相比,中国铁建敢于摒弃规模情结、敢于发展战新业务,更大的底气来自其主营业务已经在较短时间内全面开花结果。
2024年,中铁建设成立了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如今,研究院5个研究所已经落地48个项目,总合同额高达46.8亿元。
2024年,中铁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专业研究所在内蒙古实现了深地空间技术与先进储备技术的有机结合。中铁十八局以世界首条竹缠城市综合管廊项目为突破口,成为竹基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已拿到天津蓟州、河南南阳的合同,管道总长度已达500公里。
03
组织机构调整
中国铁建的成功转型,离不开其五大主业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地下空间开发、新材料研发、智慧运营以及城市更新等新兴业务领域,不仅业务范畴与建筑承包和铁路承包等传统主业紧密相连,而且在领军人才的培育上也呈现出高度的关联性。妥善处理新旧业务之间的关系,重新优化组织架构以适应新的战略目标,是当前中国铁建转型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2024年,中国铁建构建了一套全新的考核体系,该体系覆盖了总部、区域总部、二级单位及项目部,旨在形成“上岗凭竞争、收入依贡献、提拔看业绩”的鲜明导向。
在集团层面,中国铁建已经实施了一系列降本增效的举措。其中包括集团总部机关的全员竞聘,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确保每个岗位都能由最适合的人选来担任。比如,在10个人竞聘6个岗位的竞争中,考核过程尤为注重候选人的实战能力和多任务处理能力,“既能…又能…还能…”已成为对竞聘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同时,坚持“上岗靠竞争、收入比贡献、提拔看业绩”的导向,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机构能升能降”的灵活管理机制。
地方子公司的管理层架构也经历了相应的调整与优化。具体而言,张浩(金麒麟分析师)被委以重任,出任中铁一院党委书记及董事长;周长进接掌中铁十四局党委书记与董事长之职,而李方东兼任中铁十四局党委副书记、董事与总经理;赵向东担任中铁建设集团党委副书记及总经理,李冰在担纲中铁十五局党委书记与董事长的基础上,还兼任党委副书记(并主持集团公司全面工作),同时被提名为总经理人选;汪新立被任命为中铁二十一局党委副书记及董事;董梁则挑起了中铁二十二局党委副书记与副总经理(并主持经理层工作)的重担。
此外,中国铁建还重视从区域公司选拔优秀人才到集团或更高层面任职。比如,陈志明、黄昌富、李兴龙、杨哲峰四人被任命为中国铁建副总裁。
当然,在奖励和升职的同时,也有裁员和降薪的情况发生。例如,中国铁建投资集团在2024年9月发布了《关于调整公司总部及所属单位员工薪酬发放事宜的通知》,对总部正职以上领导、各部门正副职(C、D级)、一级助理以及中层班子成员的月度预发绩效工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此番大刀阔斧的转型,意味着中国铁建的20多万员工将面临新的考核体系、新的职业选择以及全新的发展机遇。
企观国资是企业观察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观察报》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全媒体平台,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国资国企自有舆论平台”,致力于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角关注报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
(转自:企观国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