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上半年新签合同额10561.696亿元

查股网  2025-08-12 07:21  中国铁建(601186)个股分析

中国经济报导:中国铁建 2025 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达 10561.696 亿元,其中新兴产业表现尤为突出,新签合同额 78.579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4.45%。

新兴产业的核心领域与增长动力

绿色能源与环保工程

中国铁建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已形成显著优势,上半年落地多个标志性项目:

储能领域: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采用人工地下硐室技术,可实现 100 兆瓦功率持续供电 4 小时,年调峰能力达 1.2 亿千瓦时,填补了国内超高水头斜井施工的技术空白。

光伏与生物质能源:周口生物质能源项目、和田 “光伏 + 生物” 治沙项目等通过 “新能源 + 生态修复” 模式,将发电与环境治理结合,既响应 “双碳” 目标,又创造经济效益。

绿色环保产业整体增长 15.07%,新签合同额 1073.821 亿元,显示传统基建与绿色技术的深度融合。

深地空间开发与高端装备

作为国家深地战略的主力军,中国铁建在地下空间领域取得多项突破:

技术研发:成立地下空间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组建深部地下空间利用创新联合体,攻克高压储气、智能建造等核心技术,研发出千米竖井掘进机、高原空间站等高端装备。

项目落地:澳门大桥、香港东涌区域供冷系统等项目将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更新结合,形成 “设计 - 施工 - 运维” 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国际市场的新兴业务突破

海外市场成为新兴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2024 年海外战新合同实现 “双百” 增长(项目数与合同额均翻倍):

光伏与垃圾处理:坦桑尼亚多多马 130 兆瓦光伏项目、莫桑比克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项目,推动新能源技术输出。

跨国铁路与区域合作:中吉乌铁路、越南老河海铁路等项目不仅带动传统基建,还融入智能运维、绿色施工等新兴元素,提升海外项目附加值。

战略转型的支撑体系

科技创新驱动

中国铁建构建 “1+9+N” 科技创新体系,包括 1 个总院、9 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如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和 N 个联合研发平台:

技术转化:铁建重工研发的全球首台可变径斜井 TBM “天岳号”、竹缠绕管道等技术已实现产业化,2024 年竹缠绕管道销售近 500 公里。

研发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联合高校攻关,在智能建造、低碳材料等领域形成 8 大核心技术,支撑战新产业快速落地。

管理机制优化

顶层设计:发布《战新产业重点方向领域清单》,将 “五新赛道” 细化为 8 大战新产业、80 个细分赛道,明确责任单位与资源倾斜方向。

组织保障:成立战新产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重大项目办公室,建立 “总部统筹 - 区域协同 - 子公司执行” 的三级推进机制,确保项目高效落地。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国家战略对接: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承接雄安新区地下管廊、粤港澳大湾区智慧交通等国家级项目,获取政策支持与市场先机。

商业模式创新:在分布式能源、城市更新等领域探索 “投建营” 一体化模式,如博鳌近零碳示范区项目通过能源管理服务实现长期收益。

行业对比与增长可持续性

与同行对比

2025 年上半年,中国中铁新签合同额 11086.9 亿元,同比增长 2.8%,其新兴业务增速(-13.9%)显著低于中国铁建。中国铁建的差异化优势在于:

技术壁垒:在深地空间、竹基材料等领域形成独特竞争力,避免与传统基建企业同质化竞争。

国际布局:海外战新合同占比提升,2024 年海外营收同比增长 5%,高于境内业务。

增长韧性分析

政策红利:国家 “两重” 建设(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清单下达 8000 亿元,重点支持新能源、地下空间等领域,为中国铁建提供持续订单。

市场需求:全球能源转型、城市更新浪潮下,深地储能、智能交通等新兴市场规模预计超万亿,公司已卡位先发优势。

风险控制:通过精细化管理(如法人管项目模式)和多元化业务结构(工程承包占比降至 74.6%),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中国铁建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不仅体现了传统基建龙头的转型决心,更揭示了其通过技术创新与战略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深层逻辑。

这一增长模式有望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共振下持续发力,成为央企高质量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