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世界唯一历经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港口
转自:中国水运网
晨光熹微,广州港南沙港区已被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唤醒。海风轻拂,巨轮缓缓靠岸,巨大的桥吊如钢铁巨人般矗立在码头上,巨臂精准地抓取集装箱稳稳放置在智能导引车(IGV)上,沿着预定的路线,智能导引车穿梭在码头与堆场之间,现代科技与传统港口完美结合的生动画面每日都在这里上演。
2000多年前,一船又一船的丝绸、茶叶、瓷器,迎着太平洋徐徐而过的暖风,从广州泥城码头出发启航世界,铺就了壮丽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岁月如梭,广州港开放包容从未停歇,孕育成为世界上唯一越2000年长盛繁荣的港口。
如今,广州港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全国最大的内贸集装箱枢纽港、最大粮食中转港、重要的汽车枢纽港、非洲和东南亚航线枢纽港,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
港为城兴,城以港兴,广州港与广州城相辅相成。要了解广州的历史,我们需要翻开广州港口的历史书卷,从秦汉之际开始,寻找答案。
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港口,广州港(黄埔港)兴起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蓬勃于当代,延续了2000多年来的繁荣昌盛。根据《广州港志》记载,远古时期的广州港口位于东西走向的溺谷湾湾区。秦统一岭南之前,岭南地区为古越人聚居地,当地人已经掌握一定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能。
秦汉时期是广州城建城、港口从萌芽到形成的时期。秦始皇平定六国,派兵经略岭南,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在岭南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南海郡治所设在番禺(如今的广州市)。首任南海郡尉任嚣在位期间,修筑城墙建设“任嚣城”又称“番禺城”这是广州城的发端。
千百年来,经济的发展总与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力水平息息相关,因此广州传统的港口基本沿着珠江沿岸散落布局。当时珠江水面宽度超过1700米,渡船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王朝迭代,秦汉更易。第二任南海郡尉赵佗建立了以番禺(今广州)为王都的南越国,管辖故秦三郡之地。赵佗扩建番禺城后,港口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当时我国史书记载中唯一的港市,兰湖码头是当时重要的内港码头,位于象岗山下的兰湖东岸,泥城码头是番禺见诸史书最早的码头,位于如今的东风西路附近,古代西江、北江抵达番禺的船只都抵达泥城码头上岸。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移民为岭南带来先进的文化和耕作技术,北方运来大量的丝织品从广州港进出口,从广州港北运的主要是域外高级饰物、珍禽异兽、名贵木材和异域香料,以及部分作为贡品的岭南水果等特产。与此同时,来自东南亚、南亚甚至波斯湾地区的货物都经由番禺集散,广州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中心。当时,中国已有船队从广州城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和南亚诸国,广州港走向繁荣,造船业和航运业日趋发达。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广州的海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商人从番禺出发,装载黄金和丝织品航行至斯里兰卡进行货物交易,并从当地带回犀、象等动物和奇珍异宝。从广州、徐闻、合浦起航至印度的南海航线,是中国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对于沟通东西方文明起到重大作用。番禺已成为中国南方集散海外货物的港口城市,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称为“都会”。此外,商道也因港口的繁荣得到进一步发展,东汉时期,番禺港仍然是南方对外的贸易大港。
当时国际上,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船舶抵御风浪的能力增强,不少航线可以直达广州。加之东南沿海地区的开放,广州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城市,广州港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
曾是中国与西方世界开展贸易的唯一口岸
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州港主要渡口有坡山渡口和西来初地渡口。坡山渡口又称坡山古渡,位于今惠福西路的坡山,因坡山突出江边形成一小岬口而成。西来初地渡口位于今下九路北侧,是古代远洋船舶停泊之地。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曾有过梳理,广州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世界性的大港。唐代,在原有的基础上,广州港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唐朝的统治者对海外贸易非常重视,采取了开放和鼓励的政策。外国商人可以在中国自由贸易,允许他们把商品自由运进口岸,而且可以往来各地市易或开铺经营。当时的长安与广州,南北对峙,都是中外通商的要地,而广州海外贸易,更是进入鼎盛时期。据说当时聚集在广州的外商有十多万人,他们侨居的地方叫“蕃坊”,“蕃坊”的出现亦是广州对外贸易繁荣的一种标志。这时,广州港已有内港和外港之分,内港有光塔寺和兰湖码头;外港主要有屯门(今香港新界青山湾)和波罗庙(又称南海神庙,位于今黄埔南岗庙头村,古称扶胥镇)两地,以此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通达东南亚、西亚和东非。
为加强对外贸易管理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管理船舶、关税征收等业务,开创了历史上长达千余年的市舶制度,开辟了“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到大食国)的贸易航线,出现了“大舶参天万舶争先”的图景,这段历史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曾有过详细的记载。
宋代,广州港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重要的枢纽大港,附近的许多市镇都是其外港,比如南海县的大通镇,番禺县的猎德、扶胥等镇。到了元代,西澳码头、扶胥码头成为广州港重要的内、外港码头。元丰三年(1080)正式修订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规“广州市舶条法”。
明代,广州内港码头西移蚬子埗(即今西关十八甫路附近),并在那里设置怀远驿,成为明代重要内港码头。怀远驿由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市舶司”管理。中国官吏在这里检查外国船只运来的货物,并进行抽税和收购,有时还把国家有关规定在这里张榜公布。
随着珠江岸线不断南移,珠江河道因九连山及残丘冲蚀泥沙,以及东、西、北三江的输沙逐渐淤浅,越来越不适宜日趋大型化的船舶停靠,迫使港口逐步向东外移。扶胥港也因泥沙淤浅无法停泊,在清代被黄埔港(即如今的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村)取代。
在清代的“一口通商”时期,广州是中国与西方世界开展贸易的唯一口岸,也是联通中西方的枢纽大港。黄埔港是清政府指定的外船停泊地。当时,外国货船抵达黄埔港后,再由小船接驳卸货。清代较为重要的码头有天字码头、芳村码头、黄沙码头等。此时最重要的是新开辟广州一美国航线。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由纽约出发,横渡大西洋,经好望角,跨印度洋,经巽他海峡,最终抵达黄埔港,开辟了大西洋航线。1787年,美国“哥伦比亚号”和“华盛顿女士号”从波士顿起航,于1789年抵达广州,卖掉毛皮后购买中国货回国,取道印度洋,经好望角,于1790年回到波士顿,即“北皮南运”航线。美国至广州一段为太平洋航线。但因太平洋航线补给困难,美国来华的远洋贸易主要以大西洋航线为主。俄罗斯曾于1803年派船环球旅行,于1805年抵广州贸易。
《广州城记》中曾提到,明清两代曾两次撤销其他通商口岸而独留广州“一口通商”,明后期至清代中叶,广州港更是空前繁荣,港口发展促使城市不断扩张。鸦片战争前,广州已成为华南物资集散和交通往来的中心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民间木帆船运输业贸易发达,商船往来遍及中国沿海港口及东南亚各国。鸦片战争爆发后,广州港受到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劫掠,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两次鸦片战争后,广州“一口通商”的局面结束。清末民初,英、法、日、美等外国商轮几乎垄断了华南港口至南洋地区的所有航线。此后,广州港几乎未获得大的发展,航道基本处于天然状态。
成长为华南地区最大综合性主枢纽港
1921年,孙中山提出“南方大港”计划,要点是将广州建设为世界大港,并提出了一系列配套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广州港各项建设及国内外贸易有了新的发展。1932年11月,以陈济棠为首的广东省政府成立广东全省港务管理局,正式接管原粤海关理船厅工作。这是中国最早由中国人自行设置的港口行政管理体制。
1933年起,陈济棠推行“三年计划”,修建部分内港码头疏通珠江航道,并颁布一系列筑港政策等,广州港外贸一直保持在全国第三位至第五位之间。1932年—1936年,广州港外来商船吨数一直较为稳定,始终保持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上海港。广州港沿海客运航线增加到14条,内河客运航线有40余条。1938年,黄埔港建成“黄埔信埠”,即为现在的黄埔老港区。
广州沦陷后,日本侵略者控制着广州港的进出口贸易,港区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此前被侵占,广州港内河客运航线只有14条开航,港口基础设施也几近破败。
《广州城记》中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港的历史有详细的记录。1950年,黄埔老港区经过修复后开港,组织了广州一海口、广州一湛江等地的航运,并利用航运运输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物资以及支援解放战争。1953年—1965年,广州市政府对黄埔港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扩建港口设施工程,新建万吨级码头3个,港口通航能力与吞吐量大大提升。广州港发展成为华南第一大港,经济腹地辽阔,是珠三角以及西南、赣南、闽南等地区货物的主要集散地。
1966年—1975年间,广州港新建和改建多个内港码头,增加码头岸线约1100米。其中,新风码头于1969年设两股铁路,成为广州内港第一个水、铁联运的码头。1973年,开辟黄埔新港区,1975年12月,黄埔新港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建有5个万吨级深水泊位。1975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294万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州港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先后新建一批大型的专业码头,并配套了先进的现代装卸设备,装卸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建起了当时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西基煤炭专业码头和黄埔集装箱专业码头,广州港也在逐步向专业化、现代化迈进。到了1987年,广州港的年货物吞吐量已经达到了3290万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州港由单一的装卸运输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功能升级。此后,广州港新建了一大批集装箱、煤炭、原油等大型专业化码头并配备先进的装卸设施。黄埔集装箱码头的建成投产让黄埔港成为全国三个首批集装箱码头之一。1999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成为中国第二个货物吞吐量跨过亿吨级的港口。
2000年,《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提出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而“南拓”一大原因就是希望适应现代化运输的需求,在最南端建设一座现代化、专业化的深水海港,让内河港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深水海港。2001年12月,广州港的拓荒者打破了龙穴岛的宁静,广州港南沙一期从龙穴岛的滩涂中拔地而起。从吹填至整个项目建成,只用了两年半时间,南沙港区一期4个深水泊位便建成投产。为建设世界一流强港,自2015年起广州先后编制实施了四轮行动计划,为向海图强的雄心绘制实战蓝图。此后,以广州港南沙港区为支点,广州加快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新高地。
2004年2月26日,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广州港进行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分别成立广州港务局和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州港集团”)。如今,广州港港区分布在广州、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的珠江沿岸或水域,从珠江口进港,依次为南沙港区、新沙港区、黄埔港区和广州内港港区,串联起密集的铁路,公路和内河网络,覆盖全球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内贸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
2024年1月-9月,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5.0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1968万标准箱,实现双增长,净增集装箱外贸班轮航线7条,现已开通集装箱航线275条,开通海铁联运班列38条,国际友好港口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达到60个,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全国最大的内贸集装箱枢纽港、最大粮食中转港、重要的汽车枢纽港、非洲和东南亚航线枢纽港,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