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兴 深耕“三农”——访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龚志坚
■本报记者 王爱静 杨怡明
农业银行作为中央赋予面向“三农”定位的国有大行,因“农”而生,因“农”而兴,长期以来,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数据显示,目前该分行有54%的网点、46%的人员位于县域,县域存款、贷款分别占全行43.67%、50.82%。截至6月末,该分行县域存款、贷款总量双破“万亿元”、增量双超“千亿元”。存贷款余额、增量均在全国农行系统排名第二。涉农贷款余额9227亿元,增量1300亿元,均居全国农行和省内四大行第一。
“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属于农业小省,在此情况下,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涉农贷款如何做到全国农行第一?对此,记者近日采访了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龚志坚。
记者:贵行支持“三农”发展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龚志坚:在支持“三农”发展上,我行的总体思路是“聚焦一个目标,强化八项举措。”
聚焦一个目标就是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强化八项举措”具体包括:
一是强化组织推动。在各分支行设立服务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定期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制定重大政策,不断加强对服务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同时,深入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在省、市分行设立乡村振兴金融部、农户金融部等前台部门,以及信贷、财务、风险等中后台管理中心,确保有专门的机构、人员、资源,专心致志服务“三农”。此外,建立行领导挂点联村机制,各级行500多位行领导下沉农村一线,实行包干管理,走村入户服务“三农”,形成带头和示范效应。
二是强化考核激励。每年下达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贷款计划任务,制定单独的三农金融事业部绩效考核方案,按比例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同时,设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监管考核评估指标,引导全行上下加大农林牧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涉农领域贷款投放。在省市分行本级部门年度考核中,设置服务乡村振兴相关指标,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强化资源倾斜。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每年单独安排战略费用、固定资产、激励工资、经济资本等资源,充分保障服务乡村振兴需要。对“三农”县域信贷规模优先保障,确保满足农业农村融资需求。另外,新设网点向城郊地区、空白乡镇倾斜,在没有网点的乡镇,通过有人值守自助银行、惠农通服务点、流动服务做好有效补充。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开展“农银菁穗乡村振兴专项招聘计划”,每年新招聘员工50%以上用于县域农村,持续加大服务“三农”人才补充力度。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星火计划”,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着力培养一批农村金融领军人才、核心人才和骨干人才。持续开展“千名金融干部挂职乡镇”行动,自2014年3月份起,累计选派7批、1817人次优秀骨干,到全省重点乡镇挂职,把金融人才、知识、服务持续送进农村。
五是强化综合服务。积极帮助县域“三农”企业发行债券,联动农银理财,为县域重点骨干企业创设理财融资工具,围绕全省100个乡村振兴联合体、20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
六是强化转型创新。依托系统最多的8个“三农”产品创新基地,近年来创新推出高标准农田贷、村干部信用贷、农业设施产权抵押贷等30多项产品,有效促进了农村金融供给。
七是强化战略执行。针对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重点区域,定制专门方案、给予定向支持。如2021年,针对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专门制定助推我省乡村共同富裕16条意见。近期为服务新时代“千万工程”,专门制定《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
八是强化宣传推广。积极对接各类涉农赛事、农博会,全程参与,并现场提供信贷产品推介、业务咨询等服务。持续开展“送金融服务下乡”工作,加大对农村地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资理财风险防范等金融知识宣传。
记者:您认为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有哪些困难与矛盾?
龚志坚:一直以来,与城市充分的金融供给相比,农村金融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存在一些内生性的矛盾。
一是“三农”地域宽广、客户“散小”与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农村地广人稀,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县,金融网点覆盖相对不足,配置的金融服务人员也明显少于城区和县城。在资源配置上,一些金融机构倾向于将资源配置在大客户、大项目上,配置在城市地区,支农支小意愿不足。
二是“三农”业务成本高、风险大与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的矛盾。一方面,与一般企业、城市客户相比,涉农企业、农户不仅体量小,而且地处偏远,银行客户经理管户压力大,导致业务成本较高。
另一方面,因农业企业易受天气等自然灾害影响、抗风险能力差,受金融风险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而且农村产权交易不完善,农企农户的有效可抵押资产不多等因素,导致农村金融收益和风险较难平衡,商业化可持续服务“三农”的模式和路径仍需要积极探索。
三是“三农”金融需求多样性与农村金融产品差异化不足的矛盾。受风险管理、精细管理能力等因素影响,部分金融机构农村客户没有形成差异化的准入标准、风险评价等体系,导致出现准入难、融资难等问题。同时,对新业态新主体服务不足,如科技农业、文创产业等新兴产业如何服务,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此外,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大量新的金融需求,如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并购、发债、上市、股权投资等需求增多;农民收入增长后,对投资、理财等金融产品需求增强。
记者:面对以上矛盾和困难,贵行在支持“三农”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龚志坚:我行在服务“三农”上,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精神,对金融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坚持主动作为、示范引领,通过创新破解难题。
在金融服务能力方面,持续下沉产品服务,推进场景金融服务。围绕数字乡村建设,推出农村三资平台、强村云等多项数字化服务;今年年初,成功开发“畜牧贷”系统,与省农业厅畜牧产业大脑直连,为数字化服务全省畜牧养殖主体提供了农行方案,落地220个客户、发放贷款2亿元。
在金融服务可持续性、降低风险方面,探索互联网服务“三农”模式。自2015年起,着手创建“农村金融互联网”平台,持续推广惠农e贷,以互联网为依托发放农户贷款。在担保方式上,做好与政府、保险公司、政策性担保公司多方的合作,构建“政、银、保、担”涉农政策性担保体系。
在满足多元化金融需求方面,对接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市场新主体、新业态的金融需求,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精准做好支持。比如,在支持乡村建设上,一方面深化农村绿色金融服务,推出生态共富贷、碳排放权抵押贷、竹林碳汇贷、清洁资产收益权贷、工业碳改贷等一大批金融产品,有效盘活农业农村绿色资产。另一方面先后推出五水共治贷、美丽乡村贷、美丽城镇贷、未来乡村贷等一系列产品,制订“两山转化”金融服务方案,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在支持农村集体经济上。推出“富村贷”,用于支持村集体发展物业经济,用于购置、建设商品市场、标准厂房、商业用房,通过自持运营或出租,为村集体带来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推出村集体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村集体日常生产经营、发展特色产业、开展村庄经营、村集体资产运营维护等资金需求。针对村集体资产多为集体土地,抵押难、担保难等问题,推出村集体普惠信用贷款,目前村级贷款总量达50亿元、信贷覆盖350个村。
在支持农民创业上,先后推出农家乐贷款、民宿贷、农民安家贷、乡村振兴带头人贷款,支持农民展业创业;以及根据各地产业特点,推出白茶贷、番茄贷、紫菜贷等一系列产品,服务农户多种经营。如乡村振兴带头人贷款,贷款金额300万元以内,可采取信用方式,支持带动能力强、从事产行业前景好的农村创业带头人、致富带头人,有力推动了农村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