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国有银行定调2024年工作重点:精准赋能新质生产力

查股网  2023-12-25 12:05  农业银行(601288)个股分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本报记者张漫游北京报道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随后,工商银行(601398.SH)、农业银行(601288.SH)、中国银行(601988.SH)、建设银行(601939.SH)、交通银行(601328.SH)、邮储银行(601658.SH)六家国有银行分别召开了党委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对比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六大国有银行相关会议披露的内容,2023年各家银行更着重强调要高质量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力度

中国银行研究院分析认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创新作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位,既是对我国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的深刻把握,也凸显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引擎的重要定位。

在此背景下,以六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机构,在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普遍强调了将助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工商银行召开党委会议强调,下一步要“围绕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做好对‘卡脖子’领域、‘专精特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的精准支持,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银行表示,2024年将“进一步支持科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化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高质量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建设银行提出:“要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新型工业化能力水平,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抓,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供适配的金融服务方案。”“要为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更多场景式、嵌入式金融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发展。”“要切实履行国有大行责任,持续深化新金融行动,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用好‘技术流’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全链条、全周期、多元化服务。”

交通银行则明确,2024年将紧密对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持续加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产业链薄弱环节等,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农业银行提出,接下来“要大力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科技创新、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邮储银行表示,要把主要金融资源投入到实体经济领域,高质量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国家产业引导基金、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科技保险等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银行业通过加大科创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探索科技支行专营机构、投贷联动等方式支持科创企业发展,这些探索和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从信贷角度看,截至2023年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5万亿元,同比增长41.5%,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较高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连续3年保持25%以上的较高增速;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从资本市场角度看,我国推出了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等债券产品,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设立科创板、北交所,深化新三板改革;引导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23年6月末,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余额约4500亿元,超过1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规模近14万亿元。

信贷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

关于下一步助力科创企业的发力方向,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相关领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规划,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会议指出:“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聚焦制造业发展提出:“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明确了“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发展路径,未来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持续推进,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根本依托。

二是聚焦重点方向,加大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的技术攻关和应用。会议强调了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三大重点方向,在此基础上,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

三是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会议延续了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基调,针对基础研发、企业创新主体和融资支持也做出相应部署,未来围绕创新体系内各主体创新能力提升工作将持续完善。

面对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方向,中国银行研究院建议,作为金融机构,一是聚焦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助力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新型工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智技术及绿色技术等领域技术创新将加快发展,金融业要根据技术创新的趋势、产业链升级的重点加大支持力度,在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显真章”。

二是针对科创企业经营特点,金融机构应研究设计差异化、特色化科技信贷服务。加快构建与“专精特新”企业内在特征相一致的授信审批新模式。根据科创企业“软资产”丰富的特点,金融机构应推广知识产权质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加强服务创新,开发“专精特新”专属金融产品。针对不同企业的资金需求,精准画像,开发定制化金融产品。例如,“专精特新”成长贷、小巨人贷、技改创新贷等。加大投贷联动发展,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全面资金支持。

三是建立有利于科技金融发展的风险容忍和补偿机制。科创企业往往具有“高不确定性、高波动性、低担保”的风险特征,要探索设计专门针对科技金融的风险管理模式。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和中小科创企业数据库,扩大抵押物范围,深化与担保机构合作。完善科创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建立风险分担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政府公共征信机构,扩大国家风险投资担保基金的规模,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及多方风险共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