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三招助力青岛港口吞吐量实现“双过半”
转自:中国交通新闻网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低迷的航运市场,青岛市交通运输局深入推进“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牢牢把握港口发展转型期,重点做好向内、向海、向陆 “三篇文章”,助力青岛港口吞吐量实现“双过半”。7月31日,交通运输部发布2023年上半年全国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数据。1-6月,全市港口累计实现货物吞吐量34532万吨,同比增长5.3%,居全国第4位;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94万标箱,同比增长11.7%,居全国第3位。
向内——深挖潜、提效能。持续引领全球智慧绿色港口建设,以“交通强国智慧港口建设”国家级试点为契机,全面推进数字孪生、5G、北斗、区块链、远程操控等新兴技术应用,建成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效率最快的自动化码头,9次刷新世界装卸记录。支持青岛港率先研发完全自主可控的码头智能管控系统(A-TOS)、全球首创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集装箱被自动导引车抓取后,通过空中轨道快速转运至后方站场,打通了集装箱运输港、船、站、场间的“最后一公里”,每自然箱转运能耗降低50%。率先建成港口首座加氢站,实现氢能集卡港口首次实景运行和全球首创氢动力轨道吊试点应用,建成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智慧、绿色“双五星”港口。
向海——增航线、拓中转。坚持以“集装箱一体化”为突破口,调整优化内、外贸航线布局,拉动港口箱量增长,进一步巩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地位。国际枢纽方面,重点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RCEP成员国家航线配置,优化欧美远洋直达航线布局,全面构建“辐射日韩、连接东南亚,贯通印巴、中东地区并联通欧美”的东北亚国际中转通道,保障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区域枢纽方面,搭建以青岛港为中心,以日照、烟台、潍坊、大连、宁波、秦皇岛为支线的内支线网络,将半岛区域货源归集至青岛中心港连接国际航运干线网络。助力开展“青日驳船一体化”“青威一港通”,进一步扩宽青岛港增量空间。今年以来新增航线15条、总数达220条,航线密集程度北方第一,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排名居东北亚之首。
向陆——建陆港拓货源。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化地方政府、海关、铁路、港口四方合作,在沿黄流域节点城市布设“内陆港”,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进驻行使监管职能,货物出口在属地提前放行,港口码头提前配载,海运船舶提前预留舱位,将货物的“出海口”搬到了企业的“家门口”。“内陆港”的建设运营,可以使每个集装箱节省物流综合成本200元以上,同时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通关成本、时间成本。目前,青岛港已建成“内陆港”35个,开通班列72条,海铁联运箱量连续八年保持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