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董秘盛瑞生:综合金融能平滑周期波动,新估值逻辑更能反映整体价值

查股网  2023-11-15 18:32  中国平安(601318)个股分析

转自:时代周报

一直以来,业界对综合金融模式的估值逻辑并未形成共识,因而在对待平安这个金融巨擘的估值方面,资本市场难有定论。眼下,似乎也到了统一认识的时候了。

“金融里面不同行业的周期波动较大,保险、银行、证券都有自己不同的周期和市场环境,与单业经营相比,综合化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强,能够平滑周期波动,让平安的整体资本回报显得比较平稳,利润表现也会更加稳健。”在近日举办的2023中国上市公司企业家年会上,中国平安(2318.HK;601318.SH)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畅谈平安综合金融模式。

而就在不久前,中国平安首次深度披露了综合金融模式的内涵及六大竞争优势。在强化盈利模式方面,中国平安首次提出以“三数”(平安客户数、客均合同数、客均利润)作为综合金融模式的核心估值框架。

对平安来说,衡量综合金融模式“效果”最直接的经营指标便是来自平安的“三数”。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综合金融推动平安客户经营指标“三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截至2022年末,客户数达2.27亿人,是2015年的2倍。经营“三数”提升直接带动总体个人业务营运利润高质量增长,2022年末已达1326亿元,是2015年的4.2倍。

这三个关键指标直接决定了个人业务营运利润,也就是综合金融模式的盈利能力体现。平安认为,这将能够跟市场进一步交流,重构平安的估值逻辑,全面反映综合金融模式带来的巨大价值。

那么到底什么是综合金融模式?所谓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是在广义综合金融的定义上,在遵循合规分业经营的前提下,围绕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提供专业、便捷的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以实现客户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特色综合金融模式。

事实上,综合金融模式贯穿于中国平安30余年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国外考察时已察觉到综合金融发展趋势,于是开始谋划平安综合金融发展之路,直到2003年获国务院批准,中国平安成为三大金融控股企业之一。目前,平安是拥有国内金融全牌照的综合金融集团,布局涵盖保险、银行、资管业务,核心金融成员公司达13家,实现“牌照齐、业务广、协同密”。

正如盛瑞生所言,中国平安综合金融模式平滑周期的优势,便在行业前三季财报中凸显出来。数据显示,受投资权益市场波动拖累及新会计准则影响,多家上市险企今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新华保险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99%、89.6%、120.7%;而中国平安第三季度净利润则同比下滑19.6%,下滑速度远低于同业,表现“优于”同业。

一直以来,业界对综合金融模式的估值逻辑并未形成共识,因而在对待平安这个金融巨擘的估值方面,资本市场难有定论。眼下,随着平安首度诠释综合金融的内涵,其估值体系和逻辑似乎也到了统一认识的时候了。

“以往整个市场基本上只用寿险的逻辑来看平安,但平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寿险估值,而是一个综合性金融的估值。”盛瑞生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三数”形成了平安一个新的驱动模型,这样比单独看寿险指标更加全面,也能让平安的整体价值有更好的体现。

从国外实践来看,很多大型公司曾经尝试过综合金融模式,但鲜见成功的综合金融案例,主要原因包括牌照不完备、跨业融合难度大、科技能力不足、文化冲突等,所以平安是选择了一条非常有挑战的模式和道路。

对此,盛瑞生也坦言,平安综合金融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也仍需进一步完善,银行、证券、资管等行业的政策规则各有不同,仍需要实现更好的融合打通,一些政策壁垒也需要更好磨合,在合法合规下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平安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图源:中国平安

新估值逻辑更能反映平安的整体价值

时代周报:平安综合金融模式为什么能重构核心估值逻辑?

盛瑞生:过去,大家都聚焦平安的寿险业务,关注新业务价值、代理人人数、保单继续率等,这些数据当然很重要,但也可以看出整个市场基本上只用寿险的逻辑来看平安。而实际上,平安的估值肯定不是用一个简单的寿险估值来衡量。平安应该是一个综合性金融的估值,所以这次花了很多功夫来与市场沟通,重构平安估值逻辑。

时代周报:应该如何重新理解这个新的估值逻辑?

盛瑞生:一方面,平安综合金融给寿险主业带来一个好的业务协同驱动作用;另一方面,寿险又给产险、银行、资产管理等非寿险业务带来一些价值贡献,促进各业务板块的互相协同,交叉销售,这些贡献最后综合起来就是平安综合金融的估值。

如果用一个大超市的逻辑去看,客户、货架、商品等分了不同的方向,但最后都会归结到公司有多少客户,客户拥有公司的产品数是多少,综合这些产品带给公司的利润贡献是多少。所以,平安才会强调应该要看客户数、客均合同、客均利润,通过“三数”形成新的驱动模型,来做好平安综合金融的估值逻辑分析,这样比单独看寿险来得更加全面,也能让平安的整体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综合金融更能平滑周期波动

时代周报:综合金融模式是如何让平安拥有更强的风险抵抗能力?

盛瑞生:首先,从资本实力的角度看,集团整体上市,负责筹集资本,保证一定的资本冗余度,同时又比较高效、经济地规划好子公司的资本使用,使得集团总体资本层面的抗风险能力较强。

其次,有更好平滑经营波动风险的能力。当平安在经历不同的经营周期时,面临一些市场风险和行业风险时,综合金融模式就会具有更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从经营的波动性风险角度来看,不同行业的周期波动较大,保险、银行、证券都有自己不同的周期和市场环境,相比单业经营,综合化经营可以让不同业务板块表现出“东方不亮西方亮”,让公司具有更强的抵御经营风险能力,能够更加让整个集团的整体资本回报显得比较平稳,利润表现也会更加稳健。

从利润指标波动性来看,经常看到保险同业该指标出现大幅上涨和大幅下跌的情况,平安也得承认有波动,但平安的波动性明显好于其他保险公司。

从风险处置能力来看,金融业天生自带风险基因,能够更好地识别风险,如果是单业经营,对客户整体资产风险状况的理解可能有限,但综合金融能够从多个维度看到客户的整体情况,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地识别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及处置风险。所以,综合金融可以在客户经营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提升识别风险效率,降低公司的风险成本。

时代周报:从近些年表现来看,平安综合金融模式如何平滑周期波动?

盛瑞生:综合金融模式,给平安自身经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助力,实现了超过市场水平的高速发展。30年来,平安在综合金融模式下,实现净利润增速远超市场,复合增速达27%,同期的市场行业指标中,最高也仅为21%。

平安近三年ROE始终保持17%以上的高位,而同期上市保险公司的ROE从14.6%降低到9.0%,上市银行ROE则稳定在11%的水平,平安很好地平滑了行业周期波动。

综合金融成寿险服务的敲门砖

时代周报:平安强调,发展综合金融,但寿险重要性不变,综合金融给寿险业务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盛瑞生:综合金融模式对寿险主业赋能,主要体现在产品能力、售后服务、提升代理人收入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综合金融也成为寿险服务的一个敲门砖,更好地驱动寿险主业产品的销售。

在产品能力方面,未来单独的人身险保障,可能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尤其是一些高净值客户,对产品需求的复杂程度比较高,不仅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风险问题,还关系到资产增值、财富传承等。客户需求的综合化程度高,需要我们给客户提供的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越高,我们才有更好的竞争力。

在售后服务方面,现在还有一个趋势,客户亦有养老、康养、健康、医疗等方面的需求,我们需要给客户提供非常好的后续服务,满足其综合需求,平安已经在这些领域进行延伸布局。

综合金融在提升代理人收入方面也做出了不错的贡献,这对于留下优质代理人也有很大的帮助。2023年1月-9月间,寿险代理人月均收入达10584元,其中1/4由综合金融稳定贡献;同时,代理人月均收入同比增加3085元,其中综合金融贡献了22%。综合金融带给代理人更多的收入,可以更好地生存下来,留存、发展、能力储备更强,更加稳健、持续地经营客户,专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时代周报:综合金融模式对平安各类金融业务的贡献如何?

盛瑞生:在综合金融模式驱动下,也推动了集团内存量客户的交叉迁移,今年上半年,集团内交叉迁移总人次达到1204万;有9071万人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的合同。

在其他金融业务方面,综合金融模式也提供了显著贡献,在养老险、健康险、产险、银行业务方面,都有一些核心业务指标在综合金融模式的驱动下,取得了超越市场的表现。截至2023年9月,综合金融贡献养老险保费、健康险保费、产险保费总计443亿元;平安寿险、银行私行、信托合力的保险金信托三年规模已超千亿元。

坚持综合金融这个长期而正确的方向

时代周报:平安综合金融还面临哪些挑战?

盛瑞生:在未来市场环境下,中国3亿-4亿的主要中产阶层是平安继续耕耘的方向,把量级做大还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譬如,金融业有它的特殊性,保险、银行、资产管理等各专业方向有不同的监管政策,相关的客户权益也有不同的监管规则,所以这方面还需要很好地融合打通,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解决好综合金融的权益互通,这就是一个挺不容易做的事情。此外,平安希望在产品组合、账户管理等方面给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形成对综合金融更好的消费体验,也还有提升空间。

但是,坚持综合金融这个方向是对的,平安第四个十年的战略是“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轮驱动,平安会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