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被低估了吗?
文:李廷
低估还是未被低估,这是一个问题。
作为中国最大的金控平台,中国平安2023的成绩揭晓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同比下滑19.7%,其中,保险业务、科技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利润均有所下滑,尤其是资管业务板块下滑较多。
业绩发布前,中国平安的股价已经提前进入了主跌浪。发布当日,A股跌3.5%,H股跌5.77%。
2023,对平安来说,依旧难说平安。刚刚从房地产的“负面消息”泥潭里挣扎上岸,面对扑朔迷离的投资市场,平安资管团队战战兢兢的交上了他们的年度成绩单:净投资收益率4.2%,比上一年的4.7%下降0.5%。
在投资收益率下降的同时,平安还在悄悄地“去房地产”。财报显示,2021年,平安投资组合中不动产投资余额为2161.38亿元,在总投资的占比为5.5%,2022年,收缩至2045.62亿元,占比4.7%;2023年,进一步收缩至2039.87亿元,占比4.3%。
在市场的教育下,中国平安在2023年下调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至4.5%,并按调整后的投资回报假设对2022年数据进行了追溯调整。
这是自2016年以来,平安对投资回报率假设的又一次重要调整。在2016年,平安将非投资连结型寿险资金的未来年度投资回报率上限从5.5%调整为5.0%。
从5.5%到5%到4.5%,代表的是平安对市场和平安长期投资能力的判断。
中国平安首席财务官张智淳认为,下调投资收益率假设,对公司内涵价值有下降压力。
在泥沙俱下的金融市场上,爽感和暴雷,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曾经爱的有多深,如今反噬就有越深。
平安副总经理付欣认为,平安在银行零售业务、陆金所零售信贷和小微企业信贷方面,遭遇了蛮大的挑战。
当然,平安面对的挑战,还不仅仅于此。
2021年,中国平安代理人数量减少近57万人;2022年,减少近39.6万人;2023年,减少近9.8万人。截止2023年12月31日,在册人力为34.7万人。
代理人数量的减少,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经过4年的磨合,平安似乎初步稳住了代理人数量大规模减少后的兵荒马乱。
从数据上来看,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首年保费2019为1050.43亿元,2021年减少至721.31亿元,2022年回升至1193.4亿元,2023年继续回升至1657.8亿元。
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2021年为310.7亿元,2022年减少26.2%至229.3亿元,2023年增加40%至321.7亿元,一个“U”字型发展趋势,初步凸显。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兼副总经理郭晓涛认为,这代表着中国平安寿险渠道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平安样本,是近年来中国寿险代理人渠道发展的一个缩影。2023年,中国平安代理人人均产能同比提升89.5%,人均收入同比上涨39.2% 。
“和以前人海战术的时候相比,代理人的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郭晓涛表示。
从2014到2022年,中国平安退保金累计高达2630.56亿元。其中,2021/2022年的退保金,都在500亿元以上,2023年的退保情况与2022年基本持平。
从中国平安的股价来看,震荡下跌的态势十分明显。原因有很多,既有宏观环境问题,也有平安自身发展的原因。其中,地产雷区、股东减持、灰色信贷、子公司困局等等,都是股价走低的内因,而投资者对平安的重重疑问,或许就是外因。
平安集团总经理谢永林认为,近年平安股价的走势与公司基本面完全不同步,股价被低估。你认为平安的股价被低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