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国有银行,为什么定增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于2025年3月30日集体发布定增预案,拟通过定向增发A股引入财政部等战略投资者,总募资额达5200亿元,其中财政部认购5000亿元。
此次定增的核心原因并非单纯的资本金不足,而是多重战略考量下的主动布局:

资本补充的深层次动因
应对未来信贷扩张需求
当前四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虽高于监管要求(如建行14.48%、中行12.20%),但部分银行接近安全边际。例如邮储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仅9.56%,距离8.5%的监管底线仅1.06个百分点。定增后预计可释放4万亿元信贷增量,重点支持科技金融、绿色经济等国家战略领域。
内源补充能力受限
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2024年末降至1.5%以下),利润增速放缓导致内生资本积累不足。例如中行2024年净利润增速仅3.8%,难以通过利润留存满足资本需求。
国际监管升级压力
巴塞尔协议III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需达9.5%-12%,叠加全球金融稳定性评估框架(FSB)对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的要求,需提前储备资本缓冲。

政策驱动的战略意图
落实国家金融安全部署
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明确提出“补充六大行核心一级资本”,此次定增是落实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发行5000亿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的具体举措。财政部主导的注资强化了“财政-金融”协同机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经济转型期的未雨绸缪
在经济结构调整期(房地产风险化解、地方债务置换),需通过资本补充构建风险“安全垫”。例如交通银行募资后计划承接房企并购贷款、置换城投平台高息债务,预计消化5万亿隐性债务。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财政部溢价认购(如建行定增价9.27元较市价溢价8.8%)传递政策信心,对冲外资撤离压力(2024Q4北向资金减持国有行超300亿元)。同时引入中国移动、中国船舶等产业资本,推动产融结合(如邮储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5G+金融场景)。

资本工具选择的特殊性
定向增发的效率优势
相较于可转债(依赖转股进度)或配股(易引发市场波动),定增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且锁价发行(承诺5年限售)确保资本稳定性。例如邮储银行1300亿定增可一次性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0.8-1.2个百分点。
破解“破净”融资难题
当前国有行A股普遍破净(市净率0.6-0.8倍),但财政部以高于净资产价格认购(如交行定增价8.71元对应PB 0.67倍),突破市场化融资困境,为后续资本补充建立定价先例。

对市场与实体的双重影响
短期市场信号意义
溢价定增释放“估值底部”信号,国有行股息率(如邮储7.86%)提供安全边际,可能推动板块PB从0.6x向0.7x修复。
长期经济赋能作用
每1元核心资本可撬动10-12元信贷投放,预计新增贷款将重点投向科技企业(如建行内蒙古风光项目授信3000亿)、中小微普惠金融等领域,形成“资本补充—产业升级—盈利改善”的正向循环。

结论
此次定增是国有大行在资本充足率达标背景下的前瞻性布局,核心逻辑在于以资本为纽带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而非被动应对资本不足。
通过财政注资与市场化机制结合,既夯实金融稳定根基,又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