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证券黄细里:坚定看好中国汽车发展
转自:新华财经
过去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瞩目成绩。2024年前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交强险新能源乘用车口径,下同)累计生产493万辆,同比增长38.77%。我们预计2024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超过1000万辆,而201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低于10万辆,可见过去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之快,取得瞩目成绩。在传统油车时代国内市场一直是合资品牌主导,中国汽车品牌份额始终难以突破40%,而如今在新能源时代国内市场中国汽车品牌已经突破了60%,诞生了一批优秀的车企。2024年前7月累计国内汽车(交强险乘用车口径,传统燃油+新能源均包含,下同)1139万辆,同比增长4.4%,以旧换新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汽车内需韧性依旧。2024年前7月汽车出口(中汽协乘用车口径,下同)273.6万辆,同比增长30%,汽车外需持续高增长。
未来10年中国汽车将继续在全球市场崛起。国内市场看,中国品牌汽车份额或有望挑战80%。全球市场看,中国品牌市场份额长期或有望挑战30%。而驱动中国汽车未来10年继续创造奇迹的或是智能化+全球化两大历史性机遇。
消费者为智能化买单的拐点或将至。
第一,汽车仍处在供给创造需求的时代。纵观汽车百年历史,车企对消费者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利用颠覆式技术创新实现“供给创造需求”。(2)利用延续性技术创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3)利用优异成本控制能力“迎合用户高性价比需求”。往往在汽车产业技术成熟期,我们更多看到是“满足或迎合用户需求”,而在汽车产业技术剧烈变革期,我们可以看到技术领先型企业不断追求“供给创造需求”。2020-2022年新能源车时代,特斯拉的Model3和ModelY,比亚迪的DMI王朝系列都是“供给创造需求”的典型案例。智能车时代(2023年及以后)汽车的技术创新仍在加速,产品的终极形态仍未定,产生全新的“供给创造需求”类爆款车型概率很大。
第二,大模型推动高阶智能化性能与成本质的飞跃。消费者愿意为智能化买点的拐点性应用或是高阶智能化,因为这覆盖了消费者日常开车的城市场景,这或是痛点需求,也即驾驶员的眼睛-手-脚能够可以实现理论放开,且接管次数会持续减少;并且具备高阶智能化功能的车型定价一定要落实到大众市场。国内车企智能化持续紧跟,不断缩小与特斯拉差距。
智能驾驶软件算法架构历经两次框架变化:(1)2D+CNN小模型向Transformer大模型进化,智驾迭代由工程师驱动转为数据驱动。(2)模块化端到端进化为全栈端到端,World Model逐步完善,数据驱动变为认知驱动,向L4迭代。国内华为ADS3.0/小鹏汽车XNGP等一批优秀中国汽车品牌智能化体验持续升级,带领中国汽车品牌技术优势持续放大。
复盘100余年来汽车历史的规律,汽车单位能耗越低则全球竞争力越强。地球石油资源整体有限的大背景下,对于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的国家,一定会采取持强硬政策持续逼迫车企通过技术创新来达到降低百公里油耗的目标,尽管中途或存在政府的适当妥协(延迟推行等), 而消费者最终在多因素(政策鼓励/油价上涨/环保意识提升等)推动下也将逐步习惯消费低油耗/0油耗车型。同一个国家内,面对降低油耗压力时,越是迎难而上的车企长期越能获得节油技术领先性,市场份额扩张的机会越大。政府对油耗下降要求越高,该国家车企的节油技术领先性越强,且该国车企的全球份额扩张机会越大。
一个国家汽车产业出海的成功都需要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历史不会简单的复制但相似。
天时:地缘政治。汽车产业对于任何一个大国来说都是支柱型产业之一,涉及国家安全。汽车出海要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基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大国关系,必须寻找能够与目的国战略共赢的合作方式。
地利:技术创新。持续追求单位能耗降低是汽车产业不变规律,这也是驱动汽车一轮又一轮技术创新的内核。新技术对旧技术的颠覆才会真正改变全球汽车格局。
人和:齐心协力。稳住本国市场的基础上,国家出口顶层设计+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家开创精神+员工积极向上等四方面形成合力一致加强海外拓展。
编辑:胡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