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亿元落子!长沙银行“第二总部”定档南湖新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卢梦雪 见习记者 张萌 北京报道
2月26日,长沙银行以4.34亿元竞得长沙市天心区南湖新城地块,该行新金融产业园项目正式落子湘江之畔。
根据最新规划,该地块建筑限高已提升至360米,业内预测其建成后将成为湖南省第三高楼,为湘江“金融外滩”增添新地标。
据悉,长沙银行原计划在开福区金霞片区建设该项目作为其“第二总部”。但因城市规划调整,最终改至南湖新城。据长沙银行披露,这一项目计划投资近31亿元,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满足该行未来15到20年的业务发展用房需求,为该行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地标性建筑通过巨构的形态和先进的建筑技术,间接地向社会传递稳定与可靠的形象。”河南五方建科建筑师刘畅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据该行业绩快报,2024年长沙银行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
拟投资近31亿元定档南湖新城 去年营收净利实现双增
2月26日,长沙市天心区南湖新城002号地块以4.34亿元底价成交,由长沙银行竞得。
该地块位于湘江中路以东、平安财富中心以南,出让面积为2.6万平方米,容积率达10.33,规划用途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根据长沙市政府此前公示,该地块建筑限高由原方案提升至360米,业内预测,项目落成后有望成为南湖新城又一地标性建筑。
此次拿地源于长沙银行新金融产业园项目的战略调整。
早在2022年,长沙银行便计划在开福区金霞片区打造新金融产业园。同年5月25日,该行以3.92亿元竞得开福区芙蓉北路以东地块。据《湖南日报》报道,此即长沙银行第二总部项目。
据开福区金融事务中心披露,这一项目定位为该行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创新研发中心,以数据生产、科技研发、集中作业、员工培训为主要功能,同时涵盖基础办公、档案管理、子公司、分支机构等营业办公功能。项目建成后总建筑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进驻办公人员超过5000人。
该项目原计划于2027年底达到主体工程联合验收标准。但据该行2025年1月公告披露,因城市建设规划调整,原址周边规划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已无法满足昭示性等要求,因此拟改址至天心区南湖新城,总投资额调整至近31亿元。
该行明确,项目符合该行总体发展战略,资金则来源于自筹。不会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不会对该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亦不会损害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
那么,项目将如何与长沙银行现有的业务布局相结合?它会在哪些方面推动银行未来的发展?记者就此联系长沙银行相关人员,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长沙银行成立于1997年5月,是湖南省最大的法人金融企业、湖南省首家上市银行。目前个人客户已突破1800万,企业客户超过45万家,资产规模突破1.1万亿元。
该行2024年度业绩快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长沙银行资产总额达1.1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45%;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9.36亿元,同比增长4.57%,归母净利润79.8亿元,同比提升6.92%,核心经营指标保持稳健增长。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4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维持1.15%的行业较优水平,与年初持平;拨备覆盖率314.23%,较年初微升0.02个百分点,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夯实。
地标性建筑赋能金融机构 为城市助力
记者关注到,“昭示性”受影响是长沙银行变更选址的原因之一。
据该行披露,原项目周边过江通道由隧道改为高架,导致地块北侧、东侧被高架桥环绕,严重削弱了项目昭示性。通常认为,“昭示性”指的是建筑或地标在周边环境中所具有的显著性和易识别性。
银行为何偏爱地标性建筑?
上海立木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郭岚告诉记者,地标性建筑能够传递“有实力、有影响力、更可靠”的形象,这与银行追求的品牌定位高度统一。其次,这类建筑通常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有助于扩大客户触达范围和服务覆盖区域。“地标性建筑意味着更好的服务、更完善的物业、更安全的设施,这与银行所提供的服务标准相一致。”郭岚表示。
“银行选择地标性建筑的本质是将金融行业的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语言,这一选择背后融合了品牌战略、空间权力与社会心理的多重考量。”刘畅指出。他提到,地标建筑通常位于城市核心商圈,而这些区域的地价往往较高。“所以银行偏爱超高层地标的核心逻辑,也是对城市核心区土地成本的高效对冲,是地价与容积率博弈的结果。”
记者注意到,长沙银行新选址所在的南湖新城位于天心区外滩,该区曾在规划中提出,将着力打造金融机构集聚区和核心功能辐射区,融入湖南省和长沙市的金融产业布局,目标成为湖南金融发展的引领板块、中国金融创新的重点区域。
“金融外滩”由此得名。随着保利国际广场、华远国际中心、平安财富中心、长沙五矿广场等地标建筑相继建成,该片区已集聚起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湖南银行总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湖南省分行、北京银行长沙分行等诸多金融机构的区域总部。
“城市地标性建筑可以从各个维度对城市的人群、业态功能、交通流线等进行汇集重组。以实现从建筑空间到经济引擎的作用。”刘畅表示。他认为,地标性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广告牌,还承载着城市符号经济和城市IP的功能。优秀的地标建筑设计能激活周边“沉睡地带”,也能有效拉动片区地价,为城市发展提供更长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