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银行跨界讲思政课:近300场“青春课堂”广受欢迎

吴鑫矾 陈星源
前不久,长沙市长郡梅溪湖中学里,百余名师生齐聚,聆听着一场不一样的“青春思政课”。这堂课最特别之处在于,台上的讲师并非专业教师出身,而是来自一家本土银行——长沙银行。这并非个例,目前长沙银行的“青春思政课”已受邀组织了近300场,其中长沙地区超过110场。
银行跨界上思政课,有啥不一样?近日,笔者走进长沙银行的课堂,感受思政教育的“新风”。
“三个需要”推动思政教育创新
长沙银行的“青春思政课”,最初是从银行内部开始的。
这门课程最初面向内部员工开设,旨在通过新颖的形式和内容,触动心灵、凝聚力量。课程一经推出,便在员工中引起强烈共鸣。他们反馈,通过这门课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精神动力,不仅工作中的困惑找到了答案,更激发了回馈单位、服务客户、回馈社会的责任感。
员工们的积极反响和心态转变,成为课程最好的口碑。在员工的推荐下,学校、企业等客户群体,开始主动了解并邀请开设这门课。课程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展现出超越预期的社会价值。
实际上,这也与当前对思政教育创新的需求不谋而合。“‘青春思政课’是我们立足自身定位,响应时代呼唤,自主开发打造的品牌课程。”长沙银行党建办公室副主任、团委书记胡芬介绍,“最初也有人疑惑:银行为什么要做思政课?我们深入思考后认为,这源于‘三个需要’的强烈共鸣。”
——国家战略有需要。面对党中央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及其承载的重大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金融国企责无旁贷、必须主动响应。
——受众群体有需要。“我们了解到,中学阶段的团课、思政课需求量大,学校有明确的课程要求。同时,作为学生家长,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优质思政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胡芬介绍,更重要的是,广大客户单位以及长沙银行自身5000多名青年员工,都表达出对精神滋养的迫切需求。
——银行发展有需要。凝聚青年员工力量、深化企业文化内涵、塑造积极社会形象,都亟须强有力的思想引领作为支撑。
在“三个需要”的同频共振下,长沙银行下定决心,集中力量打造并推广“青春思政课”。

差异化打造课程精品
“非专业人士”讲的思政课,为何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这源于创意与匠心打磨出的精品。
长沙银行党建办公室文雅手中有一本厚厚的笔记,记录着她参与“青春思政课”的点点滴滴:通道一中专门打出电子横幅欢迎,北雅中学的孩子们一次次用掌声“打断”,在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的体育馆里第一次为近2000名孩子现场讲授,湘龙街道在百熙实验中学通过教育局域网向3万名孩子同步直播……作为长沙银行讲师和思政课开发团队成员,同时也是第一位思政课宣讲员,文雅已走进了30多所学校。今年,文雅把重心放在了培训新加入志愿服务队的同事们身上,帮助90多名宣讲员成功认证通关。
文雅的案例,是长沙银行“青春思政课”开花结果的一个缩影。
“大家听过的思政课很多,高校也有必修课。我们不做大而全,而要做小而精的‘特色供给’。”长沙银行业务总监、党建办公室主任胡军表示,在“点单式定制”与“模块化组合”的搭配下,长沙银行让课程能像拼图一样,契合不同受众需求——15分钟一个精炼主题,45分钟打包3个主题精华,1小时呈现4场思想盛宴。这种“精准滴灌”,让理论宣讲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有效渗透。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四最’思政课——最新、最热、最接地气、最感人!”胡军说,内容始终是思政课的生命力所在,经过无数次打磨、迭代与基于受众的精准改造,思政课内容既贯通历史血性与时代担当,又融合家国情怀与个体命运,让思政教育既有理论高度,更具备真实感染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如今,长沙银行“青春思政课”已不只是一堂课,更成为联结银行自身成长与社会价值的“活力纽带”。
在长沙县,长沙银行“青春思政课”引起了教育工作者们热烈反响,许多学校主动邀课,教育主管部门与长沙银行达成深度合作。
在浏阳市,短短两个月内,长沙银行便将思政课送入23所乡镇学校,足迹遍布浏阳四乡,惠及千余名学生,“理论宣讲+情景互动”的形式广受好评。
……
公益性的思政课输出,为长沙银行树立了“有情怀、负责任、敢担当”的国有大行形象,长沙银行“青春思政课”累计已走进约300所学校、60多家企事业单位,听众超17万人次,课程获得长沙市委宣传部“基层理论宣讲组织奖”,宣讲员被纳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市委宣讲团进行微宣讲,在湖南“小有名气”,课约不断。
另一方面,思政课的影响力又进一步反哺银行业务,思政宣讲员们化身“金融管家”,在思想共鸣中打开客户信任之门。
长沙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沙银行“青春思政课”将锚定以思政力量服务客户的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形式和内容设置,书写新时代金融企业与社会价值同频共振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