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极地大洋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张北辰详解考察任务——建新站 观气候 向未来

查股网  2023-11-23 16:00  北辰实业(601588)个股分析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于11月1日从国内起航,执行考察任务的3艘船舶目前正日夜兼程向南航行。本次南极考察主要任务有哪些?开展南极考察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确保考察工作顺利实施?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雪龙”号上采访了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首席科学家张北辰。

“3船5海5站”

“本次南极考察主要任务可以用‘3船5海5站’来概括,在考察队规模、考察站数量等方面都是史无前例的。”张北辰介绍。3船是指“雪龙”号、“雪龙2”号和“天惠”轮,“雪龙”号和“雪龙2”号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主要承担新考察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5海是指东南极的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的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邻近海域。本次考察将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在这些海域分别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5站是指昆仑站、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和即将建成的罗斯海枢纽站。

本次考察将依托我国的南极考察站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本次南极考察还将充分发挥国家平台的作用,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等国家科研计划项目提供支撑保障,开展国产自主化装备和极地保障装备现场试验。

张北辰说,本次南极考察还将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在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的合作研究方面,参与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行动计划,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调查任务,探究南极冰盖接地带这一关键数据空白区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在后勤保障方面,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智利等国开展人员和物资运输等方面的合作。

全面调查观测

“某一站点的观测并不能反应南极整体变化,我们要在南极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经度对应的大洋,开展更加全面的调查和观测,从而更好地认识南极。”张北辰说,比如南极冰盖和冰架的变化,在不同的海域呈现不同的特点,东南极和西南极的变化趋势也不相同。要探究其深层的原因,需要在不同区域开展相关的调查。

“过去我国在罗斯海区域开展的调查工作相对较少,对这一区域的认识不多。这也是为什么我国要在这个区域建设一个新考察站。”张北辰介绍,罗斯海新站是我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依托这一考察站,能够开展海洋生态、海冰、冰川、大气、地球物理、高空大气物理、陆地生态、陆地和海洋地质等调查和观测监测,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同时,通过开展罗斯海区域陆、海、冰川、横贯山脉等南极关键内陆区域的多学科综合科学调查,将为了解上述区域自然特征提供支撑。

“罗斯海新站建成后预计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我国的南极考察工作多了一个大本营,为在这一区域更好地开展多学科调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张北辰说,罗斯海新站的建成还有助于我国履行《南极条约》体系相关责任和义务,与有关国家一道对恩克斯堡岛南极特别保护区进行管理、为保护南极生态环境作出贡献,也为我国参与南极国际治理提供支撑。

建强战斗堡垒

“3船5海5站”,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460多人组成的庞大考察队,繁重的调查任务,都对本次南极考察工作的组织和统筹提出了考验。

“我们有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考察队成立了临时党委,全面领导考察工作,组织动员全体考察队员群策群力、团结协作。考察队还分成了中山站队、罗斯海新站队、昆仑(泰山)站队、综合队、大洋队等10个站队,几乎每个站队都成立了党支部,每一名队员都明确各自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有力。”张北辰说,考察队是一个“大家庭”,团结是中国南极考察队的优良传统。在南极,很多工作都需要协作进行,比如抵达考察站后的卸货工作,几乎所有考察队员都要参与进来。考察队将充分发挥临时党委的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考察队高度重视安全工作,组织开展了多次专项学习,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制定多项规章制度,提升考察工作的安全保障。”张北辰说,考察队建立了信息通报沟通机制,所有站队每天都要向考察队报告各自的人员状态和考察进度,在考察站周边开展调查的工作组,要与考察站随时保持通信的畅通,并及时报告人员和工作情况。起航之后,考察队还组织各站队对项目实施方案再细化,开展安全风险分析,细化应急预案,将安全责任明确到人,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万无一失。

“本次考察队员都经过严格选拔,可以胜任所承担的工作。此外,我们在人员构成方面注重以老带新,既有经验丰富的老队员,也有充满活力的年轻队员。”张北辰说。

全球气候变化警示器

这次南极考察是张北辰个人参加的第4次南极考察。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期间,他曾是中山站的越冬队员。他所从事的是高层大气研究,探索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能量关系,其中就包括美丽而神奇的极光。对南极考察,张北辰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对南极大陆,他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可以说,南极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个记录器,也是一个警示器,我们探索南极,其实是在做面向全球的工作。”张北辰说,比如在南极考察中,有的调查会取冰芯和海底柱状沉积物样品,地球不同时期的气候和环境特征就记录在这些样品上,通过分析它们就能了解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历史。同时,由于南极的本底十分纯净,全球环境的细微变化也都能在样本中反映出来,对人类具有警示作用。

“我们对南极的调查和观测,不仅要扩大空间上的范围,还要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了解南极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以及和全球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张北辰说,我国的南极考察应当进一步加强后勤保障能力,提升人员和物资的到达能力;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在南极开展规范化、长期的观测;加强对已有样品和数据的深入分析,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力争得到创新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我国南极考察水平。

“南极太美丽太纯净了!随便看过去都是一幅美景。希望这份纯洁和美丽能一直留在我们的地球上。”张北辰说,“我们对南极应当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保护好南极的生态环境,在开展考察工作时也要顺应大自然。作为南极考察队员,我们的使命就是用自己的努力,为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