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产险曾义:探索“防减救赔”一体化应灾模式
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10月14日电(记者王淑娟)全面推动风险减量服务,既是现代保险业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也能加速财产险高质量发展。
近期,中国太保产险总经理曾义接受新华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总量上降低社会风险的暴露,提高防灾减灾救灾保险保障能力,成为新时代财险业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担当。近年来,中国太保产险一直坚持“防重于赔”的高质量发展理念,探索“防减救赔”一体化应灾模式,践行“保险为民”的风险减量服务,为实体经济、民生发展保驾护航。
保险为民:“数”业有专攻
作为灾害的“减震器”和社会的“稳定器”,保险在灾前风险防范上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太保产险依托“风险雷达”减量管理平台,实施数智化查勘,多触点开展风险防范“体检”。
曾义告诉记者,“风险雷达”减量管理平台整合了海量风险损失经验,编制适用于不同行业的风险评估问卷集,加快实现标准化评估。同时,组建专兼1150余名风险减量服务工程师队伍深入现场,为制造业、仓储、商业综合体、在建工程、商用车车队等提供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制作数字化风险档案。并依托移动端与客户开展风险减量服务信息交互,共同评估防范,提升企业安全水平。
深耕风险减量管理,该平台融合多源风险数据,构建了风险防范“数字地图”。曾义指出,通过对全国历史自然灾害的数据模拟,该平台建立涉及暴雨、洪水、台风等11类自然灾害的130余张全国性风险地图;依托全风险数据大脑,集成遥感影像、地形与建筑、实况气象与数值预报、风险查勘与承保理赔等数据,实现对风险数据的实时计算与损失模型预测;采用风险标签、火灾与台风易损性模型等关键技术,加工数字化查勘结果,形成全标的风险画像。
据悉,自2018年以来,“风险雷达”减量管理平台累计服务49万家客户,编制了108万余份各类风险服务报告,为协助企业精准降低灾害风险提供精细化数据支持。
临灾减患,重在“最后一公里”。“抓住灾害来临前的黄金窗口期,保证预警到人、查缺到位,以现场‘最后一公里’的走访,减少事故减患风险、降低灾害损失程度。”曾义告诉记者,中国太保产险与气象、地质、水利等专业机构建立灾情预警协同机制,做好“影响区域精准预警+重点标的现场走访”。
与时间赛跑。曾义说,在今年台风“泰利”“杜苏芮”和“卡努”来临前,中国太保先后推送21批次台风预警报表,提示超16万份台风影响保单,执行5000余个临前走访任务,将临灾风险减量服务做深做实。另外,在河南“720暴雨”应对后,还开始探索解决极端暴雨“预报难、时间急、危害大”的问题,尝试建设三道防线开展暴雨预警防控,精确提示防灾救灾。
集约统筹:精准指挥调配 提升赔付质效
灾中施救环节,保险公司通过实时监控灾情变化,在各环节加载多重防火墙,多方联动建立安全闭环,从而实施有效的灾中抢险救援。
曾义告诉记者,中国太保产险的“大灾指挥平台”具有集约统筹调度能力,可以根据出险地域、受灾类型、损失状况、危重程度等情况智能评估判断,精准指挥调配,为受灾标的提供快速脱困的救援服务。
例如,在今年“杜苏芮”及“卡努”台风应对中,依托平台信息决策,中国太保产险第一时间组织“农险突击队”,抽调查勘车、无人机前往台州地区,协调抢收烘干早稻超40万亩,采摘蔬果2800多亩,与当地农办和村委会排查农田排灌设施900多户次,全力做好大棚加固、割膜等抢险防护,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此外,针对商用车辆行驶安全,中国太保产险提前部署物联设备,对车道偏离、跟车过近等瞬时性风险自动提示,根据预碰撞的紧急程度启动分级制动,有效消减司机因注意力不集中、疲劳驾驶、道路突发情况等引发的碰撞风险。近三年来,所服务车辆出险率显著下降,有效推进了道路交通安全治理。
提升赔付质效、支持灾后快速恢复生产与重建,是保险业做好风险减量服务的重要体现。曾义表示,面对天灾,中国太保产险制定案件分类处置标准与快赔流程,对于涉及民生的案件以及责任清晰、损失明确的小额案件,开通绿色通道,减轻受灾客户生活压力。针对企业财产大面积灾害事故,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3D复原技术,精准查勘定损,快速确定预付赔款,帮助企业快速复工复产。
应对今年7月底的京津冀暴雨灾害,中国太保产险充分发挥“e农险”科技力量,加快农险受损客户查勘定损,最大限度突破农险理赔预付额度,及时将赔款送到受灾群众手中。截至8月31日,太保产险农险已累计向超过8.1万受损农户、涉农企业赔付3.8亿元。
曾义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做好风险减量保险产品的创新与开发,通过场景化需求研究,围绕企业安全和社会治理主题,以服务安全生产、巨灾民生、网络安全、住房与高标准农田保障、城市安全为目标,把风险减量服务嵌入客户的管理与生产流程中,在全程、全域、全端打造一系列场景化风险减量型专属保险产品与服务,让客户通过风险减量服务从根本上受益。
编辑: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