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解聘首席风险官,发生了什么?

http://ddx.gubit.cn  2023-10-30 10:20  中国太保(601601)公司分析

来源:金通社

10月28日,中国太保在披露三季报的同时,令人意外地解聘了首席风险官。

公告显示,《关于解聘孙培坚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风险官(总经理助理)职务的议案》已经获得董事会全票通过,董事会同意解聘孙培坚本公司首席风险官(总经理助理)职务,指定张卫东为本公司首席风险官临时负责人。

“解聘”,意味着并不是本人提出辞职,而是公司主动解除其职务。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中国太平主动解除了这一高管的职务?

注意到,被解职的孙培坚出生于1963年9月,已到退休年龄。但到了退休年龄,而不是因年龄原因辞职,此事更显得扑朔迷离。

三大悬疑

在投资者看来,中国太保解聘首席风险官,至少有三大谜团待解。

一是为何是解聘而不是正常退休?

资料显示,孙培坚出生于1963年9月,除了担任中国太保首席风险官,还担任总经理助理。此次这两个职务一并解聘。

而根据财报资料,孙培坚还兼任旗下太保产险监事长,太保寿险监事长,太保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

孙培坚在中国太保资历颇深,曾任中国太保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合规负责人、合规总监、副总裁,太保产险董事,太保寿险董事,太保资产董事,太平洋健康险总经理、董事长等。

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孙培坚为何没有个人提出辞职,而是被公司解聘?这是本次公告留给投资者的悬疑。

此前,中国太保高管凡是因年龄辞职的,都会注明,或者是因工作调整原因辞职的,也会在公告中注明。例如,中国太平此前在总审计师退休时,董事会公告表述为“因年龄原因,钱仲华先生不再担任公司总审计师、审计责任人职务”。

但同样是到龄的孙培坚,董事会用的却是“解聘”。

二是解聘是否与业绩有关?

中国太保交出了一份净利下降的三季报,而解聘首席风险官与财报同时披露,两者是否有关联?

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太保实现营业收入803.87亿元,同比下降9.3%;实现归属于该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17亿元,同比下降54.3%。

对于第三季度净利润的下降,中国太保表示,主要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

受资本市场影响,是否表明与首席风险官的责任关联度不大?这无疑有待中国太保进一步细化信息披露。

三是接替者为何又选前任?

在解聘首席风险官的同时,中国太保并没有立即在董事会会议上进行补选,而是指定张卫东为首席风险官临时负责人。

更令投资者意外的是,继任者竟然是前任——孙培坚接替的正是张卫东的首席风险官职务,两年半之后,张卫东又回来了,只不过是“临时负责”。

资料显示,张卫东,1970 年 10 月出生,现任中国太保合规负责人、总法律顾问。此前曾担任风险合规总监、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首席风险官等。

2021年3月,张卫东卸任首席风险官,由年龄更大的孙培坚接任;两年半之后,张卫东又接棒了首席风险官临时负责人。

由于是“临时负责”,有投资者分析,中国太保可能还要另外聘任新的首席风险官。

保险公司“比惨”

换将风波中的中国太保,业绩并不好看。

但如果前三个季度合并在一起来看,中国太保的业绩稍微会显得好看一些。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太保实现营业收入2559.26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231.49亿元,同比下降24.4%。

而业绩同比下降,中国太保并不是“独一份”。

10月27日,中国人寿发布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保费收入5541.05亿元,同比增长0.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11.17亿元,同比下降35.8%。

新华保险比中国太保更惨,三季度直接亏损。第三季度,新华保险实现营业收入129.12亿元,同比下滑47.6%;实现归母净利润-4.36亿元,同比下滑120.7%。

新华保险在业绩报告中表示,业绩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受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以及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三季度投资收益同比减少。

中国平安尽管相对较好,但仍录得净利同比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124.82亿元,同比下滑9.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75.75亿元,同比下滑5.6%。

三季度交卷后,也许更大的压力还在后头。保险公司,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