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股东大会丨2023年营收、利润双降 明阳智能:行业总需求还在往上走,波动只是结构性调整

查股网  2024-05-23 20:24  明阳智能(601615)个股分析

每经记者 吴泽鹏孔泽思每经编辑 张海妮

5月22日下午,明阳智能(601615.SH,股价10.42元,市值236.72亿元)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在中山市的公司总部召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个人投资者身份参会。大会吸引了多位长期关注公司的人士,甚至有人驱车上千公里从河南赶来。15时许,公司董事长张传卫甫一进门,现场就响起了掌声。

在行业中标价格不断下滑的背景下,风电龙头明阳智能2023年迎来了上市以来首次营收和利润的大幅下滑。2023年明阳智能实现营收278.59亿元,同比减少9.39%,归母净利润为3.72亿元,同比下滑89.19%。

面对与预期有较大出入的2023年,张传卫表示公司主要受到海上风电项目延期交付和电站产品销售减少的影响。公司董秘潘永乐会后表示,当行业的总需求还在往上走,这就是一个景气行业,波动只是结构性调整,大型、头部企业依旧向好。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

回应业绩下滑

2023年明阳智能营业收入为278.59亿元。其中,公司风机及相关配件销售业务实现营收235.17亿元,同比增长3.11%;对应的毛利率为6.35%,同比降低11.42个百分点;对应风机对外销售9.69GW,同比增长32.66%。

对于业绩下滑,张传卫表示,公司去年年初的预期原本较为乐观,但受到了几方面影响:一是公司原计划7月至10月交付约3GW的海上风电项目,项目平均(中标)价格在3800元/kW至4000元/kW,具有23%至27%的高毛利率,影响约120亿元的收入,“如果把这3GW(的项目)放在我们去年的盘子中,平均毛利率应该是在16%到18%”。不过,因为航道原因和用海权审批,项目耽误到今年执行。二是电站产品销售不及预期,少了约17亿元的收入。

记者注意到,在2022年年报中,明阳智能首次将“新能源电站EPC业务”单列为“新能源电站产品销售业务”。2023年公司这一板块实现营业收入20.8亿元,同比下滑63.34%。另外,明阳智能在运营的新能源电站装机容量为2.56GW,相比上年同期增长70.47%;电站运营收入14.99亿元,同比增长12.24%;公司在运营电站平均发电小时数1568小时,2022年则为1902小时。

另外,明阳智能也在2023年业绩预告中提到,受行业周期的影响,风电行业进入激烈的价格竞争阶段,风机中标价格整体下降,尤其是陆上风电中标价下降较大。公司本期交付的风机总体价格也受到行业价格波动影响出现下降,从而导致公司风机销售毛利率同比下降。

张传卫表示,明阳智能去年毛利率确实低于行业(水平)。不过公司在海上风电方面具有优势,很多同行业企业“下不了海”。陆上风电方面,公司去年也放弃了一些项目,现在订单又多了起来。

明阳智能董事长张传卫(右)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明阳智能董事长张传卫(右)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

“总需求还在往上走”

在2020年陆上风电和2021年海上风电分别迎来抢装潮后,风电装机量开始阶段性下滑,行业步入了下行周期。

而2023年下半年以来,风电行业已呈现复苏迹象。广发证券2024年5月20日的研报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产业链反馈下游吊装在恢复,四季度装机超预期;近期招标价格逐步企稳,随着开工率的上升与原材料价格的下跌,产业链盈利的拐点预计将逐步到来。

潘永乐表示,现在新能源行业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需求没有往下掉。即使短期内供给超过了需求,导致产品价格下跌、行业毛利率变低,这时候就会出清一些无效供给,让供求再次达到平衡,随后产品价格和利润也都会回升。

潘永乐认为,当总需求还在往上走,这就是一个景气行业,波动只是结构性调整,大型、头部企业依旧向好,“有些行业需求都往下掉的时候,基本上就属于零和博弈了”。

不过,明阳智能在穿越行业周期的时候,也面临一些财务上的压力。2020年至2023年各年末,明阳智能应收账款分别为37.14亿元、58.56亿元、107.74亿元和139.23亿元。

2023年明阳智能计提各项资产减值损失共计6.93亿元,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就有4.83亿元。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2022年和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96亿元和-25.92亿元。

潘永乐表示,经过前面两年的“抢装”,很多业主的付款节奏在减缓。此前他们希望提前付款,及时交货保补贴电价,风电平价之后付款也恢复了正常节奏——前期付款较少、后期结算验收付款较多,所以看起来应收账款突然变多了。

股东大会上,也有投资者对“抢装”相关问题表示了关注:明阳智能部分客户在粤海上风电项目的利用小时数低于预期。

张传卫解释,部分企业预期先拿到(补贴)电价,但建设单位在一段时间内“一船难求”,彼时吊装价格约为现在的10倍,“那个时候为了抢8毛的电费,大家做了很多”。张传卫表示,并网后很多工程没完成,还是在建工程,理论上就不应该说利用小时数少。

建设周期在欧洲大概是5年,而在中国约为20个月。“我们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包括去年接到六七个GW的订单,就建成不了,因为第一轮建设很多事情不完善,新一轮即使有了订单,也放缓了建设速度。”张传卫说。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