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建工 “筑”梦海外 共赴未来

http://ddx.gubit.cn  2023-06-07 05:35  中国中冶(601618)公司分析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一大批关系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共建“一带一路”已经从一颗梦想的种子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作为大型驻渝央企,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建工”)坚定不移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在多个沿线国家倾力建设基础设施、倾情谋划民生工程、倾心拓展合作领域。从塞尔维亚到阿尔及利亚,从百年钢厂“重生记”到幸福宜居“建证人”,中冶建工正构筑起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在“走出去”进程中打造了一张张带有“中国友谊”“中国精神”标签的靓丽名片。

  百年钢厂“重生记”

  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工业城市斯梅代雷沃,很多人的人生梦想是从一家老牌钢厂——斯梅代雷沃钢厂开始的。而经济形势的变化,也险些让很多人梦想破碎。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钢厂订单不断减少,开始连年亏损;2012年,塞尔维亚政府重新收回钢厂所有权,但由于设备老化等原因,连续多年产钢量不足设计能力的三分之一,一年至少亏损1.2亿欧元,濒临倒闭;2016年,中国河钢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更名为“河钢塞尔维亚公司”;2017年,中冶建工顺利承建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工程项目,让这座钢厂涅槃重生。

  先进技术的快速引进、管理理念的相互碰撞、生产经验的切磋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家钢铁厂里得到了最真切的呈现。塞钢也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一带一路”以及中国和中东欧合作的样板工程。

  作为“冶金建设国家队”,中冶建工曾以重钢100万吨铁系统技术改造、炼钢转炉新建、天钢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立足重庆、北上天津、南下贵州,缔造了中国冶金建设的“工业高速度”,在中国冶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也正是因为有着如此丰厚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先进技术,才能让这座百年钢厂的“重生记”得以书写。

  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项目作为中冶建工成立以来承接的国外最大、最复杂的冶金项目,主要包含工艺设备采购和施工总承包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搬迁改造一套180平方米烧结机系统,新建一座260吨/小时蓄热式步进梁式加热炉以及一座8万立方米胶帘密封高炉煤气柜,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旧钢厂的改造,拆、修、造、运、装贯穿着全过程。

  80天内拆除厂房钢结构440吨、机械设备3400吨、电气设备168台套;维修设备3260吨、钢结构440吨……2018年,中冶建工正式启动旧设备的拆除维修工作。而怎么拆、拆完怎么处理,项目团队研究出了自己的“小窍门”:通过整体拆除法缓解设备拆除工期压力;拆除前对设备拍照留存,过程中对拆除的设备构件现场编号、标记、清点,最终成功编号4157件,清理出6万余件差缺零配件,为后续新设备采购工作做足准备。

  拆旧换新的同时,项目建设还需要大量的钢构件,必须先在国内制造好之后才能运送至塞尔维亚进行安装。2020年5月,中冶建工在4天时间内完成了首批海运散杂货648吨113件超长、超宽、超限构件的所有加工工作,在疫情的影响下顺利实现出厂。当印有“重庆造”“中国造”等字样的设备漂洋过海成功运抵塞尔维亚时,项目技术负责人计托在异国他乡不禁感叹:“此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据统计,中冶建工在塞钢建设过程中累计发运海运散杂货34243计费吨,海运集装箱122个,中欧班列集装箱26个,航空运输4次,有力保障了塞钢建设进度。

  而在安装过程中面对工艺设备装配图纸差缺、利旧设备存在变形磨损、同一系统新旧设备混合安装等难题,中冶建工也钻研出了自己的“安装工法”,如在环冷机的安装过程中,技术人员根据图纸技术要求和安装经验,利用环冷机中心装置将曲轨的中心线通过仪器投到曲轨安装位置,找到曲轨安装基准点,经过多次调整,最终完成曲轨内外轨道安装。

  2020年12月,项目烧结主厂房封顶;

  2022年2月,8万立方米高炉煤气柜送气成功;

  2022年6月,项目烧结工程顺利竣工;

  如今的河钢塞钢热轧车间,在中冶建工的改造下,机器轰鸣、钢花飞溅,带着金属光泽的产品陆续下线;在成品区,产品按品类规格整齐摆放……已然成为多瑙河畔的“金色名片”。

  幸福宜居“建证人”

  在“走出去”的进程中,中冶建工主动扛起央企责任与担当,先后在阿尔及利亚、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地承接13个项目近1万余套住房,共计套内居住面积737075平方米,为当地人民提供了近2500个工作岗位,项目的建成也改善了当地约4.5万人的居住条件,有效缓解了当地住房短缺状况。

  是保障房的建设者,更是幸福宜居的“建证人”。

  如今,站在阿尔及利亚的吉杰勒市远眺,眼前的地中海波光粼粼,夕阳的余晖荡漾在碧海之中。而身后,一栋栋红白相间的楼房坐落在这个市区。傍晚时分,一些居民在小区的小路上散步,悠然自得,一个个雀跃的身影在小区足球场上奔跑,激情四溢……这里便是吉杰勒市2000套保障房住宅小区,2021年全面完工移交使用后,这里已经帮助当地1200余户居民实现了安居梦。

  上个世纪中期以来,阿尔及利亚的城市人口增长了6倍,很多家庭几代人挤在一所小房子里,大量棚户区出现,住房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为缓解这一问题,阿尔及利亚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阿卜杜拉马莱克·穆萨维一家便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

  “过去我们一家只能挤在艾因贝尼一个破旧的小区里,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住所,我也时常感到担忧。但直到2021年,我和家人搬进了由中国企业建造的公寓,在打开新家的那一瞬间,便开启了一段崭新幸福的生活。”回忆起当时房屋交接的时刻,阿卜杜拉马莱克·穆萨维兴奋不已。

  为解决当地保障房的局限性,中冶建工汲取了欧洲保障房的成熟经验,整体布局上采用巴塞罗那岛式设计概念,使得小区交通流线更合理、社区感更强烈,也保护了住户的隐私。此外,中冶建工还积极将属地工程师充实到项目管理人员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属地管理人员的沟通优势,对接当地设计院、质检站等,参与各地块计量计价等工作,进一步畅通与业主的沟通渠道。

  “自己走遍了每一套住房的每一个角落,最让我感动的是当地人搬进来时的快乐和笑容,住户们热情地向建设者们打招呼的场景。”中冶建工吉杰勒市2000套保障房住宅小区项目负责人阮云汀说。“虽然这些住房不是最豪华的,但为了提升住户的幸福感,我们在建筑材料、设施细节、设计优化等方面还是花了很多心思。”

  这既是中冶建工央企责任与担当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与阿尔及利亚两国文化交流、民心相融最为真实的写照。

  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中冶建工始终做“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支持者、主动参与者,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与世界人民一道,奔赴下一个崭新的十年。

  潘锋  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