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冶前6月新签合同额增11.7% 专注主业加码创新年投187亿研发
来源:长江商报
中国五矿旗下规模最大、唯一一家A+H股上市公司中国中冶(601618.SH、01618.HK)上半年订单充沛。
7月16日晚间,中国中冶披露公告称,今年1—6月新签合同额7226.3亿元,同比增长11.7%。订单增势强劲。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自2009年上市至2022年,中国中冶的营收从1652.95亿元增长至5926.69亿元,增幅达到2.59倍。期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从42.32亿元增长至102.72亿元,增幅为142.72%。
同时,作为国家冶金行业的排头兵,中国中冶持续巩固创新优势,2022年其研发费用达到187.33亿元。
上半年新签合同额7226.3亿
中国中冶的订单金额逐年增加,5年时间实现翻倍。
7月16日晚间,中国中冶披露,今年1—6月新签合同额7226.3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6月份新签单笔合同额在人民币1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程承包有18个。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自2018年以来,中国中冶订单量持续增加。2018年至2021年,以上半年数据为基数,中国中冶的合同订单金额分别为3170.5亿元、3814.9亿元、4651.7亿元、6150.6亿元,同比增长6.4%、20.3%、21.9%、32.2%。
粗略计算,中国中冶2022年上半年的订单较2018年上半年增加了127.92%。
订单的增加,支撑着中国中冶营收规模的迭创新高。
资料显示,中国中冶于2008年由中冶集团联合宝钢集团发起设立,是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先后于2009年9月21日和2009年9月24日在A股和H股上市,主营业务分为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等。
上市初期,中国中冶的业绩也有过波动。
上市当年,即2009年,中国中冶实现营收1652.95亿元、归母净利润44.25亿元,同比双双增长。2011年至2012年,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营收、归母净利润连续下滑,其中,2012年在计提高达157.68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后出现巨亏69.52亿元。
在此之后,公司的营收规模和盈利能力稳步攀升。2022年,中国中冶实现营收高达5926.69亿元,同比增长18.4%;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02.72亿元,同比增长22.66%。
长江商报记者粗略计算,自上市以来,中国中冶的营收规模整体增长了2.59倍,归母净利润增长了142.72%。
一季度末合同资产达1260.86亿
随着新签订合同金额不断增加,中国中冶的合同资产也达到新高。
Wind数据显示,2018年末至2022年末,中国中冶的合同资产分别为667.2亿元、728.01亿元、831.99亿元、911.86亿元、1068.27亿元,呈现逐年攀升趋势。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其合同资产达到1260.86亿元,较2023年初增长18.03%。
资料显示,中国中冶的合同资产主要由工程承包服务合同已完工未结算存货及工程质保金等构成,增量部分主要是工程承包服务相关的合同资产增加。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工程承包业务是中国中冶四大业务板块的重头,2022年,这一业务实现营收5504.4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92.87%。
在工程承包业务方面,中国中冶以创新驱动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担当起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突破者、创新者、引领者的重任。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公司拥有5项综合甲级设计资质和42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其中,拥有四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子公司5家,拥有三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子公司3家,拥有两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子公司4家,位居全国前列。
在这背后,公司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18年至2022年,中国中冶的研发费用分别为71.83亿元、99.34亿元、123.27亿元、159.01亿元、187.33亿元,研发费用逐年增长;今年一季度,中国中冶的研发费用为28.15亿元,同比增长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