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333战略”开局:总资产破8万亿,践行“报国为民当头雁”

查股网  2025-07-24 15:34  中国人寿(601628)个股分析

7月22日,中国人寿在京召开学习贯彻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暨2025年上半年经营管理工作会议,除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发展重点之外,一些提法也颇受关注,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报国为民当头雁”,简简单单几个字勾勒出当今中国人寿的叙事主线。

如果说“333战略”是中国人寿最新的发展路线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那么“报国为民当头雁”就是中国人寿塑造发展的底层逻辑,在“报国”“为民”“当头雁”中,去实现自身长期高质量发展,所体现的,不仅是中国人寿作为央企的责任担当,也是当下中国保险企业发展的最现实路径。

01 报国: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寻找发展新动能

所谓“报国”,就是要立足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服务实体经济,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发力,在服务国家发展的大趋势中,彰显险企自身价值。尤其很多国家重大战略,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领,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一般企业无力承担,而对于中央企业来说,这是历史机遇,也是责任使命。

中国人寿作为“保险头雁”,就是在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优质金融保险服务、久久为功。如今国际局势快速变幻,大国博弈背景下,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国家当前战略核心,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就成为保险业的重要使命之一。

中国人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希良在陆家嘴论坛上曾介绍公司在服务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最新动向:一方面,重点加大对国际创新风险的保障力度,持续创新科技保险产品,通过共保体等方式实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的保险保障全覆盖,有效缓解科创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优势,用好广发银行的信贷资源,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投资和科技信贷、投贷联动的综合金融支持。

据了解,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财险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险保障额度同比增长超181%,为469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集团成员单位广发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2535亿元;集团旗下资产公司新增投资科创债约50亿元,国寿投资公司设立50亿元国寿长三角科创基金。

不仅如此,中国人寿还在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方面一马当先,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根据慧保天下的统计,迄今,国内已先后开展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涉及保险资金总规模达到2220亿元。其中,中国人寿全面贯彻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要求,上半年落地第二期、第三期鸿鹄基金,基金累计规模1100亿元,占全行业险资长期投资试点总量近半数。

多方因素综合作用下,上半年的资本市场持续升温,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整体市值扩大至新的水平,其中,A股总市值已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上证指数更站上3600点。

而保险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还在不断发挥。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全集团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存量投资规模超5万亿元,公开市场权益投资净买入超900亿元,在服务国家大局、连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方面积极作为。此外为扎牢灾害防控网,中国人寿巨灾风险保障同比增长147%,为791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300亿元,集团旗下寿险、财险公司处理赔付案件超2500万件,不断成为党和国家在金融领域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02 为民:以客户为中心重塑企业发展逻辑

所谓“为民”,就是要充分践行保险业的人民性,一切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在切实满足客户需求基础上,实现企业自身的做大做强。

保险为民,是国家需求,也是保险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的市场必然,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赢得客户者,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保险为民,也是一场全方位的博弈,要求险企必须从客户视角出发,重塑产品、服务等逻辑。

秉持“保险为民”初心,中国人寿持续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截至2025年6月底,其累计新增保险保障金额超450万亿元,赔付支出2372亿元,同比增长14.7%,社会稳定器功能更好持续发挥。

普惠保险,利国利民,通过发展惠民保业务、服务“两新”群体等,中国人寿已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保险服务体系。

通过认真研判,中国人寿总结出普惠保险的产品图谱,几乎涵盖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类是专属普惠保险产品,针对包括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新市民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特殊职业群体等在内的特定群体,提供专属保险保障。

第二类是政策性普惠保险产品,包括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税优健康险、社保补充医疗保险、城市定制型惠民保等。

第三类是具有养老属性的保险产品,如养老年金保险、商业养老金产品等。

全面的普惠产品图谱为中国人寿深入发展普惠保险描摹出清晰的目标,推动了相关业务的快速发展。仅就惠民保项目而言,迄今,中国人寿在全国累计落地上百个惠民保项目,以“销售+产品+风控+生态”应对“死亡螺旋”,推动普惠业务稳健可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提速,社会对于康养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也成为中国人寿持续发力重点,中国人寿“333战略”要“培育三大新增长极”,聚焦养老、健康、理财领域,也将养老金融列为首位。近年来,其通过产品端、投资端、服务端的不断拓展,已然构建起多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筑牢社会保障网。

产品方面,中国人寿持续丰富养老保险产品供给,加快商业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养老资管产品等业务发展,全面覆盖民众养老保障需求。截至目前,集团旗下养老险公司管理养老金资产规模近2.2万亿,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累计规模超过740亿元,年金业务累计规模突破2万亿元,商业养老金累计规模和有效客户数继续保持“行业双第一”。

投资端,中国人寿通过持续投资大健康产业,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服务生态,500亿元的大健康基金、200亿元的大养老基金,100亿元的银发产业基金,成为其投资的重要平台。

服务端,中国人寿也加速多业态养老项目布局,集团旗下国寿健投公司在14个城市布局17个养老养生项目,可提供养老床位超万张,上半年已运营养老项目入住人数同比增长超48%,全面服务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社会保障需求。

03 当头雁:顺应国际发展大势直指“世界一流”

任何一个世界大国,大型企业都是国家脊梁,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一国经济的发展基础,对全国经济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外溢性作用,无论是对于国家产业体系布局,还是对于推动技术进步,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因此,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明确指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新时代我国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各类中央企业,是各领域中资本、技术实力最雄厚的企业集团,集中了最优质的资源,自然而然成为中国构建全球竞争力的最前沿主体。

积极响应号召,中国人寿作为大型国有金融央企,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行业头雁的作用,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金融保险集团”视为愿景,并以此为引领,不断加快发展步伐。

2025年初,中国人寿正式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333战略”,明确积极培育三大新增长极,聚焦养老、健康、理财三大领域,锻造面向未来新优势,持续巩固行业头雁地位;着力打造三大新上市平台,统筹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增长,整合系统内外部资源,围绕做强做优核心主业开展资本运营,努力提升集团资源聚集配置能力;深入实施三大工程,以党建引领强基工程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以国寿金融文化建设工程提升软实力、影响力,以协同创新升级工程提升生产力、竞争力——这一切都是在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金融保险集团”而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总资产再创历史新高。截至6月末,中国人寿集团合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4%,合并总资产更是突破8万亿元大关(不含广发银行总资产3.69万亿元),管理总资产超过15万亿元,继续巩固其行业“头雁”地位,同时彰显“333战略”顺利开局起步,老央企正焕发新活力。

保险行业转型持续提速,市场格局加速分化,实力较弱的中小险企承压甚重,而以中国人寿为代表的保险央企、诸多国企,凭借着雄厚的资本实力、提早布局转型的魄力、持续向上的发展动能,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成为行业真正的顶梁柱、压舱石,也成为保险行业未来可期最大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