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车: 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

查股网  2025-03-05 20:15  中国中车(601766)个股分析

编者按:3月份《瞭望》杂志刊发文章《中国中车: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深度讲述中国中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历程。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在青藏高原,“复兴号”动车组攀上“世界屋脊”,苍茫雪原,巍峨昆仑,见证了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发展;在“千岛之国”,爪哇岛上跋山涉水的“钢铁巨龙”雅万高铁,擦亮了中国高铁的金色名片,让雅加达到万隆的旅行时间由3.5小时压缩至40分钟……

以风为速,以轨为尺,书写的是中国高铁突破创新的积累,见证了中国高铁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的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表示,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高度集成众多尖端技术,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先行领域之一。中国中车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战略核心位置,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

把发展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孙永才介绍,中国中车坚持“国家需要至上、行业发展至上”原则,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实现“中车创造”与“中国创造”。

中国中车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把发展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研制就是典型案例。从启动研发到最终定型,历时5年时间,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动车组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11个系统96项主要设备实现了统一的中国标准和型号。从此,中国成为新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绿色,是中国中车创新发展的底色和特色。中国中车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争做绿色制造的领跑者,绿色交通的示范者、绿色生活的创造者、绿色发展的先行者,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聚焦绿色技术,中国中车加快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究和应用,全面节能降耗减排。复兴号动车组以时速350公里运行时,人均百公里能耗仅为3.64度电,相当于客运飞机的1/4、小轿车的1/6、大型客车的1/3。永磁牵引系统节能率最高可达30%,按照列车总能耗降低30%进行测算,一列地铁列车每天可减少排放1000公斤二氧化碳、3公斤二氧化硫,每年节省电能约40万度,绿色减排效果相当于种植1万平方米的阔叶林。氢能源机车、氢能源有轨电车、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等绿色产品,真正实现了“零排放”。

带动全产业链迈入“数字时代”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数智化转型,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发挥作用、提高效能、优化组合。当下,数智转型成为中国中车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趋势下的应战之姿。

孙永才表示,中国中车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品智能化已成为“国家名片”的新特征,产业数字化已成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新标识,出行智慧化已成为人民出行的新体验。中国中车通过自身的数智转型,不断赋能产业体系生态化,带动全产业链迈入“数字时代”。

加快数智与创新融合。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化创新,加快产品迭代升级。2022年1月6日,“瑞雪迎春”智能复兴号动车组正式上线运行,首次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时速350公里的无人驾驶,并实现了智能行车、智能服务和智能运维等先进功能,被誉为“国货之光”。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奥运健儿在赛场上为国争光,赛场下“瑞雪迎春”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成就。

加快数智与业务融合。依托数字技术赋能价值创造,持续开拓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坚持构建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价值创造模型、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架构模式和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了产品、配件、检修、服务一体化发展,设计、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布局。

加快数智与产业融合。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数据存储、计算、分析、治理能力,构建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发展数智生态。产品故障与健康管理服务系统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随车医生”,凭借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列车运行数据动态采集、智能分析、故障预警,连接高速动车组4000多列,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0%以上,并带动产业链企业技术升级。

以企带链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中车作为我国唯一一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化集团,作为现代产业链的“链长”,积极构建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有效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努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中国中车积极参与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补齐产业链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关键技术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巩固拓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先领跑优势。《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研制及试验》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成功研制了高速断路器、控制系统、轴承、压缩机、制动控制电磁阀等关键部件,实现了城轨装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自主可控;地铁牵引、传动、制动、信号、供电等关键系统自主化和技术升级,打破了关键零部件的技术依赖,整车自主化率达到98%以上。

作为产业链上的“火车头”,中国中车在补齐短板弱项之余,也着力以自身创新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聚焦打造命运共同体,中国中车注重发挥融通带动和主体支撑作用,积极构建产业链命运共同体,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轨道交通装备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领域广、拉动效应强的特点。一组“复兴号”动车组有4万多个零部件,涉及钢铁、铝型材等原材料,电子电器、信息系统、精密仪器等10多个行业,涉及全国20余个省市。目前,中国中车集团全产业链供应商8.6万余家,其中主要供应商1.8万余家、核心供应商6900余家。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9800余家,其中民营企业约7300余家,占比74%。

一直以来,中国中车坚持共建新机制、共筑新基础、共享新成果、共创新生态、共谋新发展。湖南株洲、山东青岛就是轨道交通装备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湖南株洲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产业聚集度全球第一,这里聚集着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中车电动、时代新材5家重点企业,聚合400多家上下游企业,可解决80%以上配套产品和技术。不仅形成生产电力机车上万个部件的产业集群,而且集结了全球产业链顶尖专家。

山东青岛拥有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研究所等多家重点企业,13个国字号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研发中心,带动260余家配套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在这里,轨道交通特色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效应加速释放,正在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和强大引擎。

△左右滑动查看
△左右滑动查看
△左右滑动查看△左右滑动查看

——

来源:《瞭望》

编辑:石育佳

排版:赵常宇

审核: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