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试点宠物托运,我们更关心这些事
转自:贝壳财经


因为往返两地的职场人较多,去年这条线路还被网友调侃成“班味高铁”。
昨天,铁路部门宣布将在这条线路试点“隔离运输+专人看护”宠物托运服务,立刻引发全网热议。

猫猫狗狗都能上高铁?这条铁路再度成为大家讨论的中心。
尽管官方APP上最早一批乘客明天才能上车体验,但在宠物主间,关于这个话题讨论早已炸开锅。
高铁试点宠物托运大家最关心什么?
高铁推出宠物托运又将如何影响大家带宠物出行的选择?
01
宠物托运,有需求也有焦虑
宠物问题不是小问题,数据显示中国宠物犬猫数量超1.2亿只,Z世代养宠人群占比超60%。
随着这些年“伴侣型宠物”“宠物即家人”理念的推动,无论节日返乡还是周末出游,携宠出行都在成为上亿养宠家庭的刚需。
传统宠物托运方案相对分散,各有利弊:
早期公路宠物托运平台缺少标准化服务标准,曾经出现过“后备厢运送宠物导致宠物死亡”等诸多负面。
而航空托运手续繁琐、成本高,支持的线路有限(单次普遍超千元);
在高铁试点宠物托运前,一些传统铁路慢车也可以办理托运,费用不高但因为乘车时间长,货物车厢没有空调,在季节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很长一段时间,自驾是携宠出行为数不多的选项。

过去几年,大家对高铁托运的呼声一直很大,中铁集团也早早开始相关调研,养宠人@迪迦坐好不许动(后文简称小迪)坐好不许动向我们分享了自己最近几次的宠物托运经历:
作为每年都使用铁路托运宠物的宠物主,她最关心的问题集中在:
托运过程是否透明?旅途中可否探视?如何喂食喂水等问题?她坦言,宠物托运中安全和健康是首要考量,价格问题则是最后的考虑因素。

02
宠物托运,比想象更难
宠物托运是宠物经济的一部分,行业起步普遍较晚。
而早期宠物运输服务缺乏规范,甚至没有消毒流程。
司机随意放置宠物导致托运后,宠物生病,应激甚至死亡的案例并不少见。
早年也曾有物流平台尝试入局过宠物托运,但很多平台将宠物视为“货物”,使用快递物流驿站,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动物死亡。
对宠物主而言,宠物托运非标准服务的安全焦虑始终悬在头顶。
成本与服务分处在天平两端,市面上的多数托运服务很难满足年轻用户更高的双重要求。
航空托运经济门槛高,且支持的航司和线路有限,通常需要提前4小时到机场,和“高效便捷”的需求尚有差距。
在社交媒体,可以看到很多宠物主会用反复提醒空姐确认和手写便笺等方式减少可能出现的风险。
而陆路平台的宠物托运也缺少相对标准化服务。
大多网约车平台“宠物专送”只适用于短途,运送过程中缺乏温控、全程监控等保障,宠物主为“不确定性”托运付费意愿不高。
一切问题,都指向运输过程的黑箱,宠物主并不知道运输路上经历了什么?
大家就更是期待一种价格适中,过程透明,并且舒适度更高的托运方式出现。
对于即将到来的高铁托运,小迪表现出一些自己的担忧:
首先,她担心高铁专用运输箱尺寸不够宽敞,家里的中型犬无法顺利托运。
其次是中途巡视问题,服务介绍中写了会有专人看护,那么看护人将会如何看护?
此外,她很好奇高铁托运是否能像传统铁路托运途中查看宠物状态。
对此,我们联系到了相关人士解答:
1、目前试点线路中宠物专用托运箱只有一个尺寸,高铁托运肩高40cm,体重15公斤以下的宠物。

2、据中铁快运工作人员介绍,每趟列车设置一组用于存放宠物运输箱的高铁快运柜,一般位于中部车厢的一端,与旅客乘车空间相对隔离。
3、工作人员会通过宠物运输箱检测系统观察宠物状态,进行间隔不超过2小时的定时巡查,视情况添加饮用水不予喂食,为了确保环境良好和宠物安全,工作人员全程不开箱,托运人不能探视宠物。

03
宠物需要怎样的托运?
我们发现,宠物主的需求可以大致归纳为安全、卫生、情感符合三种。
高铁托运专用运输箱配备空气循环、温湿度监测,专人巡视,将宠物应激反应降低,解决基础的安全问题。
采用全程不开箱、到站消毒的标准化服务,处理了卫生问题。
大家希望标准化服务通过透明流程和科技保障,可以将“不确定风险”转化为“可量化信任”。
公开信息中可以看到,目前高铁宠物托运七折优惠后最低360元/只,大约比航空便宜50%,和二等座价格差不多,确实为旅客省下了钱。

线上提前预约2天和提前2小时到站相比其他方式也更加便捷。
但很多宠物主还是表达了自己对高铁托运能否照顾到宠物情感,降低应激等问题的质疑。
当大家对待宠物如家人,对于宠物托运的要求就会日益精细,未来高铁宠物托运可能还会面临一系列挑战:
比如,旺季运力紧张时,宠物舱位可能挤压行李空间,如何动态调整资源分配?
是否可以“全程可见”宠物实时状态?
未来是否会加入具备宠物知识的专业人员跟车......
京沪高铁作为国内设计标准最高,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铁,在这次试点中首当其冲。

但毕竟试点不是终点,也可以是人宠关系重构的起点。
当高铁用科技与标准化服务承接宠物主信任的同时,或许我们也要给它一点时间。
这项服务能普及多远,至少要等明天首班车开通之后再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