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单3119万、股价跌17%、194亿债权打6折:光大银行的多重困局如何破?

查股网  2025-11-18 09:45  光大银行(601818)个股分析

当阿里拍卖平台上的“银行直供房”第三次、第四次降价挂牌,当194亿元个人不良贷款以11亿元“骨折价”甩卖,这家资产规模超7万亿的股份制银行——光大银行,正被业绩滑坡、资产恶化、合规失序的三重阴影笼罩。2025年三季报揭开的营收净利双降真相,叠加近75万信用卡用户无力还贷的残酷现实,暴露了其发展轨迹中的深层危机,7万亿体量的金融巨舰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航行颠簸。

业绩颓势的加速蔓延,成为光大银行2025年最刺眼的标签。前三季度942.70亿元营收同比下滑7.94%,370.18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63%,这一“双降”态势在第三季度彻底失控:单季度营收暴跌13.01%,净利润下滑幅度扩大至10.99%。回溯其发展历程,2010年上市后长达十余年的增长神话在2022年戛然而止,营收连续四年下滑,净利润也在2023年首次出现负增长,曾经的增长引擎已然熄火。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整个2025年第三季度,光大银行股价重挫17%,在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中“领跌”,这并非短期市场波动的偶然结果,而是投资者对其经营能力和风险管控信心崩塌的真实写照。股价持续承压的背后,是市场对其核心业务疲软、资产质量恶化的理性预判,7万亿资产规模的“体量优势”,在持续恶化的经营数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资产质量的全面恶化,是光大银行当前最棘手的难题。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攀升至507.12亿元,较年初增加14.60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1.26%;而作为风险“缓冲垫”的拨备覆盖率则降至168.92%,较年初大幅下降11.67个百分点。一升一降之间,凸显其风险抵御能力的持续弱化,面对不断暴露的不良资产,银行的风险缓冲空间正被快速挤压。

房地产行业成为不良贷款的“重灾区”。2025年半年报显示,该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达74.13亿元,较年初增加6.69亿元,无论是余额规模还是占比均位列各行业之首。海量不良资产的处置压力,直接体现在阿里拍卖平台上的“银行直供房”批量涌现:营口永江城市花园的住宅三次降价,从45.10万元跌至39.46万元仍难寻买家;镇江黄山路的商铺历经四次流拍,起拍价从815万元腰斩至408万元;上海金山区9170.41平米的商业用房,两年内起拍价从3000万元降至2350万元,4457次围观却无一人竞价。合肥元一时代广场25套商铺更是降价近千万元,以4折价格挂牌仍遭遇流拍,不良资产处置的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集中爆发,更让光大银行雪上加霜。银登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14日,该行挂牌转让的35笔不良贷款项目中,25笔来自信用卡中心,涉及74.86万户借款人,未偿本息总额高达194亿元,而起始竞价仅11亿元,折价率低至5.67%。这意味着每100元的债权仅能收回不足6元,如此“割肉式”处置,既反映了资产质量的严峻性,也凸显了银行回笼资金的迫切性。

信用卡业务曾是光大银行的“明星板块”,2010年至2025年上半年,客户数量从858万增至5481.19万户,透支余额从130亿元飙升至3702.61亿元,规模扩张近28倍。但野蛮生长背后,风险隐患早已埋下,如今近75万用户无力还贷的现状,成为其规模扩张模式失败的直接佐证。除信用卡不良外,个人消费贷不良也开始暴露,北京、重庆、福州等分行均有相关不良项目挂牌转让,个人信贷业务的全面失守,让光大银行的资产质量雪上加霜。

对公业务的不良问题同样不容忽视。6笔公司类不良贷款转让项目中,不乏逾期超10年的“老赖”贷款——呼和浩特分行涉及内蒙古嘉烨煤业等3户的不良贷款,未偿本息5.13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达3800天;合肥分行针对芜湖华亿国际的不良贷款项目,经过四次挂牌降价,起始竞价从9000万元降至3500万元才勉强成交。巨额不良贷款不仅侵蚀着银行的资本金,更制约了其信贷投放能力,形成“不良高企—利润缩水—投放受限”的恶性循环。

核心业务的持续走弱,是光大银行盈利失速的根本原因。作为营收支柱的利息净收入,自2022年达到1136.55亿元峰值后便持续下行,2025年前三季度仅为688.81亿元,同比减少37.09亿元。为缓解盈利压力,该行采取“以降拨备换利润”的短视做法,前三季度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大幅下降23.41%至188.38亿元,这种削减风险缓冲垫的操作,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旦后续不良贷款加速暴露,将面临更大的盈利冲击。

内控合规的全面失守,成为压垮骆驼的又一根稻草。截至2025年11月14日,光大银行已收到35张监管罚单,合计罚金达3119万元,处罚范围覆盖信贷业务、反洗钱、外汇业务、员工行为管理等多个领域。其中,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开出的430万元罚单,直指其“信息科技外包管理存在不足、监管数据错报”等严重问题。合规失序直接推高了经营成本,前三季度营业外支出同比暴增218%至5.06亿元,罚没支出成为主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压缩了本就紧张的利润空间。

从批量“割肉”处置不良资产,到业绩持续下滑,再到合规问题集中爆发,光大银行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业务结构失衡、风险管控薄弱、内控体系不完善,多重问题交织导致其陷入恶性循环。对于这家7万亿体量的金融巨头而言,转型已是唯一出路,但如何优化业务结构、强化风险管控、完善内控体系,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阿里拍卖平台上的“银行直供房”还在等待买家,银登网上的不良贷款项目仍在折价挂牌,光大银行的不良处置之路道阻且长。市场正在等待这家金融巨头拿出实质性的改革举措,而75万无力还贷的信用卡用户、海量积压的不良资产,以及持续承压的盈利状况,都在倒逼其加速转型。7万亿资产的大船如何摆脱困局、重拾市场信心,不仅关乎其自身发展,更牵动着金融市场的神经,答案或许只能在时间的检验中逐渐清晰。